第35章 浅谈明朝

离开破庙没多久,张三丰就按捺不住心中积攒许久的疑惑,神色略带好奇地问道:“那个朱元璋是不是就是日后推翻元朝、开创新朝的皇帝?你当日在破庙那般上心,还赠予他们兵书,想来此人定非凡俗。”

“是呀,他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洪武大帝,他所建立的明朝,亦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帝制王朝。” 听到张三丰的问题后,姜兰犹如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已知晓的一些关于明朝的事儿,如同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整个明朝的官员体系,上至皇帝,下至宦官,大多都流淌着一股刚硬的血气。纵观中国历史,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胜数,足有上千之多,而大一统的王朝却仅有 9 个。可却没有哪个朝代能如明朝这般,做到了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哪怕是强盛如汉唐盛世,依旧出现过和亲之举,以女子换取边疆片刻安宁。

然而明朝却始终坚守底线,从未妥协。即使在王朝走向覆灭的最后时刻,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也未曾选择逃离。

他留下那令人动容的遗言:“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随后,毅然决然地上吊自杀,以死捍卫王朝最后的尊严。

大明王朝历经 276 年的风雨沧桑,先后有 16 位皇帝登上皇位。相较于以往的朝代,明朝的皇帝大多个性鲜明,行事风格迥异,甚至被后世称作 “奇葩”,就连资深的历史学家们都常常摸不透这些皇帝究竟在想些什么。谈及明朝,就不得不提这个朝代独一无二的骨气。

大明国祚 276 年,期间经历三起三落,犹如命运的巨轮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最终走向覆灭。

其一,洪武之治,彼时明朝刚刚开国,朱元璋以铁腕手段治理天下,对待官员贪污腐败采取株连之法,手段之严酷令人咋舌,却也使得国力空前强盛。然而,命运弄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在他晚年时,竟先他而去。痛心疾首之下,朱元璋越过几个儿子,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帝。谁曾想,这朱允炆太过稚嫩,政治手腕欠缺,硬是把自已给 “玩死” 了,引发了第一落 —— 靖难之役,皇位被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强势夺走。

其二,经历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大明的国力如日中天,被推向巅峰。可世事难料,宣德皇帝过早离世,继位者能力平庸,还自以为是,直接造成了第二落 —— 土木堡之变。在这场惨烈的变故中,皇帝朱祁镇被俘,大明最精锐的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葬身土木堡,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军战死沙场,武将系统瞬间崩塌。

幸得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才使得大明不至于重蹈宋朝的覆辙,沦为偏安一隅的政权。但经此一役,国力已然大不如前。

其三,万历新政,此时明朝又涌现出一位极具才能的人物 —— 张居正。他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改革,为大明延续了百年的国运。可惜,张居正死后,他所制定的变法政策遭到废止,人亡政息。紧接着,便是第三落 —— 大量农民军起义蜂拥而起,关外满人虎视眈眈,伺机入关,内忧外患之下,明朝最终走向覆灭。

说起张居正,他堪称历史上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变法者,虽说死后被抄家,但那也是身后之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评价逐渐发生转变,最终恢复了他的名誉。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被废止,但其长远影响依旧被后世所认可,为明朝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而后,姜兰微微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苦笑,继续说道,明朝的皇帝确实各具特色,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画卷。

如唯一一位造反成功、抢了侄子皇位的藩王明成祖朱棣,他在位期间犹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战争机器,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在位几十年,心心念念的都是开疆拓土、四处征战,而他的太子朱高炽则只能长期监国,默默操持国事;

还有那 “蛐蛐天子” 明宣宗朱瞻基,对斗蛐蛐情有独钟,政务之余,常与蛐蛐相伴,怡然自得;

明宪宗朱见深,作为一个皇帝,在妻妾成群的时代,却独独拥护一夫一妻制,与万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后世;

明武宗朱厚照,自封 “威武大将军”,自已给自已称臣发工资;

明神宗朱翊钧,沉迷炼丹求仙,妄图长生不老,不理朝政;

明世宗朱厚熜,更是创下 28 年不上朝却稳坐皇位的惊人记录;

明熹宗朱由校,对木匠活痴迷至深,手艺精湛,堪称 “木匠皇帝”,常常沉浸在木工技艺的创作中,忘却朝堂纷争;

明思宗朱由检,虽行事荒唐古怪,却在王朝覆灭之际,保留了明朝最后的气节,以身殉国。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明朝的运气似乎格外好,犹如有上天庇佑。若不是皇帝们屡屡作死,凭其底蕴和国力,估计国运会更加绵长。就像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中期政治弊端显现后,张居正挺身而出,推行改革。而最为瞩目的,当属明朝诞生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 —— 王阳明。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他的一生贯穿了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和明世宗四位皇帝的统治时期。他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更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对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说皆精通通透。

而且这位圣人不光文采斐然,在武学上同样造诣颇深,有着显著的军事成就。明武宗时期,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妄图颠覆朝廷,王阳明迅速组织兵力,成功镇压了宁王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王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主要涵盖三点:

其一,心即理。王阳明坚信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这天理正是人们穷极一生所追寻的圣人之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 “天道”。正所谓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与理合二为一,不再割裂,理不在心外,如此一来,无须向外物探寻天理,只需在心上求索即可。

其二,知行合一。他着重强调认识到的道德真理必须付诸实践,否则便只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他倡导通过 “致良知” 的修炼,即持续不断地反省和净化自已的心灵,以实现与宇宙道德法则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凭借内心的自我觉醒,挖掘自身的道德潜能,感悟天地间的至理。

其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本就蕴含天理,人的良知便是宇宙法则的具象体现。因此,心与理并非分离,而是一体同源,心中的良知即为宇宙的道德法则。他力倡通过 “致良知” 的修炼,净化心灵,趋近宇宙的道德法则。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学从理学向心学的重大转变,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对他这个心学也不是很懂,需要我想办法帮你搞到王阳明心学的书吗?我可以先试试抽奖看看能不能抽到,不行等以后我去现代世界了,给你买一本。” 姜兰与张三丰并肩走着,侧头看向张三丰。

“不必了,仅仅是你说的这些只言片语,老道就已经能想象到这位最后的圣人的风采了,老道修的是道家,这些对老道虽有裨益,却也不是非要不可的。” 张三丰微微摆手,神色淡然,目光中透着几分豁达。

“不过这天底下终究是没有永恒的王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亦是千古不变的常理。” 张三丰抬头望向远方,目光深邃,犹如穿越时空,目睹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不禁感慨万千。

“那倒也未必,700 多年后的中国就是一个或许能一直走下去的国家,这个国家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它的成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在几位伟人的带领下,才得以诞生。而在这期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它的出现,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他们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公元 1949 年10月1日北京那一声震耳欲聋的宣言。” 姜兰停下脚步,神色庄重,眼神中闪烁着崇敬与自豪。

“而也是这一天,中国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从此站了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姜兰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情绪,一脸严肃地说道。

“而说到王朝的延续,国祚最长的周朝有 790 年,但这只是国家的存在时间,但若换个角度来看,论一个王朝对于后世的影响力,那么汉朝当之无愧第一。” 姜兰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着几分笃定。

“哦,为什么这么说?” 张三丰回问,眼神中充满好奇。

“东西两汉加起来虽然只有 405 年,但是老张,你是哪族人?” 姜兰眨了眨眼睛,卖了个关子。

“我当然是汉人呀!” 张三丰不明所以,下意识地回答。

“不错,我们都是以汉人自居,我们都是汉族,不是周族、秦族、更不是唐族。而在未来汉族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0亿了” 姜兰微微点头,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汉朝虽然已经灭亡了,可是它却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了下来,而且这种传承比之国家的传承更加的悠久。” 张三丰恍然大悟,轻轻抚着胡须,眼中满是赞叹。

“不错,这就是汉族的包容性,不管什么样的种族,只要和我们接触,生活,就会被我们的文化所吸引,最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姜兰自豪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