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给儿子买了一只鹦鹉,然后乘车回家。在车上,儿子问母亲:“这只鹦鹉是公的还是母的?”“母的。”母亲回答说。“你怎么知道的?”儿子又问。车上鸦雀无声,乘客个个都想听这位母亲如何来回答。只见她不慌不忙地答道:“你没看见它嘴上涂了口红吗?”
儿子听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鹦鹉那鲜艳的喙,半信半疑地点点头,又好奇地凑近鹦鹉仔细瞧。周围的乘客听到这新奇的回答,都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原本安静沉闷的车厢瞬间充满了快活的气息。一位老奶奶笑得直抹眼泪,对母亲说:“妹子,你可真逗,这回答太有意思了。”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摸了摸儿子的头。
回到家后,儿子迫不及待地把鹦鹉放进早就准备好的精美鸟笼里,还把自已最心爱的玩具铃铛挂在旁边,想逗鹦鹉玩。可这鹦鹉却像个高傲的小公主,歪着头瞅了瞅铃铛,理都不理,扑腾着翅膀飞到笼子另一边,自顾自地梳理起羽毛来。儿子急了,跑去问母亲:“妈妈,它怎么不理我呀?是不是不喜欢新家?”母亲笑着说:“可能它还不熟悉,过段时间就好了,你多和它说说话。”
于是,儿子每天一放学就守在鸟笼边,跟鹦鹉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一会儿说今天老师表扬他作业写得工整,一会儿又讲同桌上课偷吃零食被抓包,逗得自已哈哈大笑。可鹦鹉却只是偶尔眨眨眼睛,依旧不怎么搭理他。有一天,儿子拿着一块饼干,伸到笼子前诱惑鹦鹉:“小鹦鹉,你要是和我说话,这块饼干就归你啦。”鹦鹉似乎被食物吸引,扑腾两下,突然张口来了一句:“傻小子,这点饼干就想收买我?”儿子惊呆了,愣了几秒后,兴奋得手舞足蹈:“妈妈,妈妈,它说话了,它真的说话了!”母亲闻声赶来,也为儿子高兴。
然而,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鹦鹉学会的话越来越多,可它那张嘴就像没把门的,净说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早上,一家人正围坐在餐桌吃早饭,鹦鹉冷不丁冒出来一句:“这粥煮得也太稀了,还不如我在宠物店吃的呢!”父亲一口粥差点喷出来,哭笑不得地看着鹦鹉。母亲也面露尴尬,赶紧呵斥:“别胡说八道,快吃东西。”儿子却笑得直不起腰,觉得鹦鹉太有趣了。
更糟糕的是,有邻居来家里做客,大家正聊得开心,鹦鹉突然扯着嗓子大喊:“快走快走,别打扰我休息!”客人一脸惊愕,场面瞬间陷入尴尬。等客人走后,母亲气得把鹦鹉拎到一边,教训道:“你再这样乱说话,就把你关小黑屋!”鹦鹉却扑腾着翅膀,满不在乎地回嘴:“哼,我才不怕,有本事你就关。”儿子在一旁求情:“妈妈,它还小,不懂事,别关它啦。”
为了让鹦鹉改掉这坏毛病,儿子想出个主意,他开始教鹦鹉说一些礼貌用语和吉祥话。每天对着鹦鹉反复念叨:“你好,谢谢,恭喜发财……”鹦鹉一开始还不配合,不是捣乱就是学几句就忘。但儿子不灰心,坚持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有了成效。过年的时候,亲戚们来家里团聚,鹦鹉一见到人就欢快地喊:“新年好,恭喜发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直夸鹦鹉聪明,还纷纷给它投喂零食。母亲看着乖巧的鹦鹉,欣慰地对儿子说:“还是你有办法,这下咱家的小麻烦变成小开心果了。”
随着鹦鹉融入家庭,儿子对它的依赖也越来越深。有一回,学校组织夏令营,要离开家一个星期。儿子临行前,拉着鹦鹉的笼子,眼泪汪汪地叮嘱:“小鹦鹉,我不在的时候你要乖乖的,别惹妈妈生气,等我回来给你带好吃的。”鹦鹉像是听懂了,轻轻啄了啄儿子的手指,叫了两声。儿子走后,鹦鹉果真安静了许多,每天只是静静地站在笼子里,偶尔发出几声思念的鸣叫。
母亲看到鹦鹉的变化,也有些动容,照顾它更加精心。每天都会把笼子擦得干干净净,换水添食从不马虎。有一天,母亲在给鹦鹉喂食时,轻声说:“小鹦鹉,你也想儿子了吧,咱们一起等他回来。”鹦鹉歪着头,应和了一声,那一刻,母亲忽然觉得这只调皮的鸟儿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夏令营结束,儿子兴高采烈地回家,一进门就奔向鹦鹉:“我回来了,小鹦鹉,有没有想我?”鹦鹉兴奋地在笼子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想你啦,想你啦!”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母亲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想:这只偶然来到家中的鹦鹉,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欢乐与温暖啊,真希望这份简单的幸福能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