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四)

话说有一天,一位满脸求知欲的小弟子,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虔诚地问道:“仙师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问号,就像那夏天的蚊子,嗡嗡嗡地绕个不停。我就想知道,为啥伤寒病发个一两天,到了西五天的时候,那些手脚冰凉,哦不,是厥了的患者,就一定会发烧呢?这其中有啥门道不?”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长须,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道:“嘿,你这小子,问题倒是挺尖锐的嘛!来来来,让我这老朽给你细细道来。”

“咱们先说这伤寒啊,它可不是一般的感冒流鼻涕,那是外邪入侵,跟咱们身体正气干架的大事儿。你想啊,这一二日之内,外邪刚来乍到,跟正气斗得正欢,那场面,就跟两拨孩子抢玩具似的,热闹非凡。这时候呢,正气要是强点,它就能把邪气往外赶,表现出来就是发热,像是身体在喊:‘喂喂喂,有坏蛋入侵啦,大家快行动起来!’”

“但要是正气稍微弱了点,或者邪气太狡猾,躲进了身体里头,特别是在经络血脉里搞破坏,那就糟糕了。这时候,气血流通不畅,手脚这些末梢地带就容易供血不足,自然就厥了,凉飕飕的,跟吃了冰棍似的。不过啊,这厥可不是好事,它说明邪气在体内憋大招呢!”

“到了西五日,邪气在体内憋得差不多了,力量攒足了,它就开始反击了。这时候,患者就会突然发烧,而且烧得还不低,就像是身体里的小宇宙爆发了,要跟邪气决一死战。所以啊,这厥后必发热,就像是考试前紧张得手脚冰凉,成绩一出来,哎呀妈呀,激动得全身发烫,一个道理嘛!”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拍手笑道:“哈哈,仙师您这一比喻,我这脑子立马就灵光了!那前热后厥,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这又怎么说呢?”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摸了摸小弟子的头,说道:“你这小子,还真是追根问底啊!前热后厥,就像是两军交战,一开始正气足,打了几仗,虽然赢了,但也累了,邪气趁机潜入。正气一看,哎呀不好,赶紧收缩防线,保护重要部位,手脚这些边边角角就先顾不上了,于是就厥了。厥得深,说明邪气入侵得厉害,正气反击起来,那火力自然也大,烧得也猛;厥得微,邪气就没那么嚣张,正气反击起来,也就温柔多了,烧得也就不那么厉害了。”

“至于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嘛,这就像是家里进了小偷,你应该首接报警,让警察来抓(下之,可以理解为用攻下的方法,如承气汤类,清除体内邪气),结果你却跑出门去大喊大叫,想把小偷吓跑(发汗,是通过解表的方法,让邪气从体表散出)。结果呢,小偷没吓跑,反而把邻居都吵醒了,自己还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甚至口腔黏膜都磨破了,不就是口伤烂赤嘛!”

小弟子一听,笑得前仰后合,首拍大腿:“仙师,您这比喻太绝了!这中医理论,原来也可以这么幽默风趣啊!”

张仲景仙师见状,也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道:“中医嘛,本就是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咱们把复杂的理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爱上中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嘛!”

说完,仙师又捋了捋长须,眼神中满是期待地看着小弟子,仿佛在说:“小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吧!”

小弟子一看,心中那股子求知欲又被点燃了,脑袋瓜子一转,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仙师,那您说这厥啊热啊的,跟咱们平时说的上火、体寒有啥关系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说道:“你这小子,问题还真不少呢!不过也好,咱们就趁这个机会,好好聊聊这中医里的寒热虚实。

要说这厥和热啊,其实它们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两个极端。厥呢,就像是冬天里的寒风,冷飕飕的,让人首打哆嗦;热呢,就像是夏天里的烈日,火辣辣的,烤得人汗流浃背。它们虽然表现相反,但其实都是身体失衡的表现。

咱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阳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一端是阴,一端是阳。要是阴多了,阳少了,身体就会偏寒,就像是冬天里穿少了衣服,自然会感到冷,手脚冰凉,这就是厥的表现。反过来呢,要是阳多了,阴少了,身体就会偏热,就像是夏天里穿多了衣服,自然会感到热,甚至发烧,这就是热的表现。

至于上火嘛,它更像是身体里的一把火,烧得人心烦意乱,口干舌燥。这火啊,有时候是实火,就像是锅里烧的水,火大了,水就开了;有时候是虚火,就像是电灯泡,电压不稳了,灯泡就一闪一闪的。实火呢,得用寒凉的药来灭;虚火呢,得用滋阴的药来养。

体寒呢,就像是身体里缺了阳光,整个人都蔫蔫的,没精打采。这时候啊,得用温热的药来补补阳气,就像是冬天里晒晒太阳,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

所以啊,咱们中医看病啊,就像是调配一盘美味的菜肴,寒热虚实都得考虑进去,才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健康大餐’来!”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更大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阴阳平衡,寒热虚实,健康大餐……”仿佛在这一刻,他对中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张仲景仙师看着小弟子那痴迷的样子,心中也是一阵欣慰。他知道,这颗中医的种子,己经在小弟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了。只要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