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道观内,阳光斑驳,小弟子手拿竹简,眉头紧锁:师父,这《道德经》里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啥的,到底是啥意思啊?读起来跟绕口令似的。

老子笑眯眯,捋着长须道:哈哈,小家伙,你这是被古人的智慧绕进去了。来来来,咱们坐下来,慢慢聊。

师徒二人坐在道观前的石凳上,清风徐来。

老子继续讲解:首先啊,“知其雄,守其雌”,这说的是啥呢?就好比啊,你知道自己很强壮,是个大力士,但偏偏要像个温柔的小姑娘那样,不争不抢,不炫耀。为啥?因为啊,这世界上的事儿,往往是你越显摆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守其雌,就是守住那份柔弱,那份谦逊,这样才能像山谷一样,汇聚天下之水,成为众人所向之处。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 就像是班上的学霸,明明很厉害,却还天天假装自己啥都不懂,问这问那的。

老子点头道:对头!这样的人,才能保持那份纯真,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没有杂念,这就是“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师徒二人起身,漫步于道观的小径上。

小弟子开口又问道:那“知其白,守其黑”呢?听起来像是白天黑夜的哲学。

老子边走边笑:你这联想力不错嘛!但这里的“白”和“黑”,可不是简单的颜色。白,可以理解为光明、正确;黑呢,就是暗淡、包容。知道什么是对的,但还能包容错误,接受不同的声音,这样的人,就是天下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就像太阳,虽然光芒万丈,却也照耀着阴影里的每一寸土地,不偏不倚。

小弟子又问道:那“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呢?无极听起来好神秘啊!

老子停下脚步,望向远方:无极啊,就是道的终极状态,是一种无边界、无极限的境界。常德不忒,就是说,保持这种包容和正首,不偏离道的原则,最终就能达到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就像河流最终汇入大海,一切归于平静和广阔。

师徒二人回到石凳上,继续深入讨论。

小弟子再次问道:师父,“知其荣,守其辱”,这个我懂,就是得了奖也不骄傲,被人骂也不生气,对吧?

老子拍手笑道:哈哈,聪明!这正是道家的智慧所在。知道荣耀,却能安于卑微,这样的人,心胸宽广,能容得下天下。就像山谷一样,低洼处才能积水成渊,成为万物生长的源泉。这就是“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小弟子疑惑地问道:朴?是不是就是原始、简单的意思?

老子赞许的说道:没错!朴,就是未经雕琢的本真,是道的最初形态。道法自然,一切复杂终将归于简单,一切繁华终将归于平淡。就像一棵树,从种子发芽,到枝繁叶茂,最终落叶归根,回归大地的怀抱。

夕阳西下,师徒二人坐在道观屋顶,眺望远方的群山。

小弟子接着问道:师父,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呢?这句话听起来好深奥啊!

老子望着天边的晚霞,缓缓道来:朴,虽然是原始、简单,但它蕴含着无限可能。就像一块木头,未经加工时只是一块朴木,但一旦经过巧匠之手,就能变成桌子、椅子等各种器具。圣人呢,就是那位巧匠,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朴的本质,将其化为治理天下的智慧和能力,成为引领众人的领袖。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所以,圣人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懂得顺应自然,利用万物之性?

老子点头微笑:正是如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权力或财富,而在于他们内心的平和、智慧和对道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真正的力量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宇宙的敬畏。

夜幕降临,师徒二人回到屋内,点起油灯。

小弟子又接着问道:师父,那最后一句“故大制不割”呢?是不是说,管理大国就像做木工活,不能乱砍滥伐,得顺着木头的纹理来?

老子大笑道:你这比喻,虽然有点牵强,但也算贴切。大制不割,讲的是治理天下的大道,不能生硬割裂,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就像治理一片森林,不能随意砍伐,而要顺应树木的生长,保护生态平衡。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顺应民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让社会和谐共生。

小弟子若有所思道:师父,听您这么一讲,我觉得《道德经》里的智慧,简首就是生活指南啊!

老子满意地点头道:没错!《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生活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记住,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夜深人静,小弟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小弟子自言自语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师父的话,好像在我耳边回响。看来,我得好好修炼,争取早日达到“复归于朴”的境界!

小弟子进入了梦乡,梦里他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在无垠的天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