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神秘的“花园破坏者”与“监控伦理”

在经历了“地块分配的帕累托最优难题”和“种菜派与种花派的美学与实用主义之争”这两场充满了“哲学张力”与“现实骨感”的“预选赛”之后,“和谐里”社区的“共享田园”计划,总算是磕磕绊绊地步入了“茁壮成长”的正赛阶段。

居民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无论是“种菜派”的阿姨大妈,还是“种花派”的文青教授,都将各自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有声有色。前者地里的番茄、黄瓜、小青菜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充满了丰收的希望;后者园中的玫瑰、月季、向日葵也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就连王姐那座用竹竿和塑料薄膜“土法上马”搭建起来的“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大棚”(虽然在外人看来,它更像一个随时可能被一阵大风吹跑的巨型塑料袋),里面也奇迹般地培育出了一批据说是“口感甘甜、营养丰富”的“王姐牌有机小番茄”的幼苗。

一时间,社区花园成了“和谐里”最热闹、也最“出片儿”的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居民提着小水桶、扛着小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互相交流着种植经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主要是对自家作物的自卖自夸)。李大明白看着这幅充满了“劳动光荣”与“邻里和睦”的田园牧歌式景象,心中也感到了一丝久违的……嗯,可以称之为“理论联系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欣慰。

他甚至开始构思一篇题为《论社区共享田园在重构邻里关系与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中的多维度实证研究》的学术论文,准备将其作为自己“社区工作哲学”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社区花园刚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态势,李大明白的“学术雄心”也随之水涨船高之际,一连串神秘的、令人发指的“破坏事件”,像一团乌云,悄然笼罩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最先遭殃的,是“种菜派”的领军人物王姐。她那座被她视为“心肝宝贝”的蔬菜大棚,一夜之间,棚顶的塑料薄膜被人用利器划开了几道长长的口子,冷风倒灌进去,差点把她那些娇嫩的番茄幼苗给冻死。

“天杀的!是哪个挨千刀的干的?!”王姐的怒吼声,几乎掀翻了整个社区花园的顶棚(如果它有顶棚的话),“别让我逮着!逮着了我非扒了他的皮不可!”

紧接着,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

刘教授精心培育的那几株据说是从荷兰引进的名贵郁金香,一夜之间,花苞全被人掐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花梗在风中摇曳,像是在无声地控诉着施暴者的残忍。

张大爷家地里那些长得像小灯笼一样可爱的圣女果,被人恶意踩烂了一大片,红色的汁液流淌在泥土上,触目惊心。

李阿姨种的几排小葱,被人连根拔起,然后……嗯,整整齐齐地重新插回了土里,只不过是头朝下,根朝上。其行为之怪诞,用心之歹毒,简首令人发指。

一时间,社区花园里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原本其乐融融的“园丁”们,现在都变得互相猜忌,彼此防范。有人怀疑是“种花派”对“种菜派”的报复,有人认为是“种菜派”对“种花派”的嫉妒,还有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当初没有分到地块的“失意者”,认为是他们在暗中捣鬼。

各种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在社区里迅速蔓延。邻里间的信任感,降到了冰点。社区花园,这个本应是“和谐”与“友爱”的象征,此刻却成了滋生“怀疑”与“敌意”的温床。

李大明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抓住这个“神秘的破坏者”,不仅社区花园计划将毁于一旦,更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邻里冲突,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愤怒的居民们,纷纷涌向李大明白的办公室,强烈要求社区出面,严惩凶手,并立刻在花园里安装监控摄像头,二十西小时无死角监控,确保“朗朗乾坤,昭昭天日,让一切牛鬼蛇神都无所遁形!”

王姐更是情绪激动,她拍着桌子对李大明白说:“小李同志!这事儿你必须管!而且要马上管!立刻管!你要是不给我们装监控,我们就自己凑钱装!到时候要是拍到什么不该拍的,影响了某些人的‘隐私’,那可就别怪我们了!”

面对居民们群情激奋的要求,李大明白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理解大家对安全的渴望和对抓住破坏者的急切心情。但另一方面,他那颗“哲学家”的良知,又对在社区公共空间(尤其是像花园这种本应是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地方)大规模安装监控探头这种行为,感到本能的……不安和抗拒。

他想起了边沁的“圆形监狱”和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他担心,一旦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社区虽然可能会变得更“安全”,但也可能会因此失去那份宝贵的“自由”与“信任”,变成一个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被监视的牢笼”。

“公共空间的监控,与个人隐私的边界,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李大明白在笔记本上,用一种充满了困惑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经典的“监控”难题,“我们是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而牺牲掉一部分个体的自由和隐私,还是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更微妙、更人性的平衡?”

他还想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一个社区的和谐与秩序,需要依靠无处不在的监控来维持,那么,这种“和谐”与“秩序”,本身是不是也己经……变了味?

他试图将自己的这些“哲学顾虑”向愤怒的居民们解释,但显然,此刻大家更关心的是“谁动了我的番茄”,而不是“监控背后的权力话语建构”。

“小李同志!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跟我们扯这些用不着的!”王姐不耐烦地打断他,“现在最重要的是抓住那个坏蛋!至于什么隐私不隐私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们这些老百姓,清清白白的,怕什么监控?!”

李大明白再次感到了那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力感。他知道,在强烈的“安全需求”面前,任何关于“隐私权”的抽象讨论,都显得如此……苍白和不合时宜。

一个新的悬念,像一团迷雾,笼罩了“和谐里”社区。那个神秘的“花园破坏者”,究竟是谁?他(或她,或它们?)的动机又是什么?

而李大明白,这位年轻的社区哲学家,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破坏危机”中,面临着一个新的、关于“安全与自由”、“秩序与隐私”的……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