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台词的“生活化”改造运动

那场充满了“视觉污染”与“行为艺术”的“第一次带妆彩排(惊吓版)”,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美学沙尘暴”,将李大明白心中那点关于“和谐里哲学剧场能够顺利诞生并惊艳世人”的“脆弱幻想”吹得七零八落,只留下一地……嗯,主要是扮演苏格拉底的张书记因为拖把杆权杖太滑而差点摔倒时蹭掉的裤子上的灰。

李大明白感觉自己的“艺术灵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创伤”。他原本以为,服装、道具、化妆这些“外部形式”的简陋,可以通过演员们“深刻的内心体验”和“精湛的台词功底”来弥补。却没想到,问题……远不止于此。

彩排结束后,还没等李大明白从“苏格拉底穿着喜羊羊床单讨论美的理念”的“魔幻现实主义”冲击中缓过神来,以王姐为首的一众“演员代表”(主要是那些台词比较多,且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戏骨”们),便气势汹汹地将他“包围”在了小会议室里。

“小李导演啊!”王姐率先发难,她那经过媚媚姐“抽象派”手法精心勾勒的“赞西佩式愤怒红唇”显得格外醒目,“我们这几天啊,为了背您那些个……嗯,‘高深莫测’的台词,那简首是……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连跳广场舞都没力气了!”

“可不是嘛!”扮演“卖菜王大妈”的孙阿姨也连声附和,她指着自己那份被各种颜色的笔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剧本,痛心疾首地说,“小李同志,您看看您写的这些词儿!什么‘本体论的断裂’、什么‘现象学的悬置’、什么‘存在先于本质’……这……这都跟绕口令似的!别说我们这些老太太了,我估计啊,就算把我们社区的大学生都叫来,也未必能念得顺溜!”

“就是就是!”扮演“卖猪肉李大哥”的刘大姐(她今天特意在脸上画了两撇浓黑的络腮胡,试图增加角色的“阳刚之气”,结果看起来更像……嗯,一个刚从戏班子逃出来的“女版张飞”)也苦着脸抱怨,“我那几句词儿,什么‘猪肉的此在与应然’、‘一刀下去的价值承诺’,我背了三天三夜,做梦都在说胡话!结果一上台,脑子一懵,还是忘得一干二净!”

演员们七嘴八舌,纷纷表示李大明白的剧本台词“太绕口”、“太书面语”、“太不接地气”、“完全脱离了我们和谐里社区劳动人民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强烈要求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生活化改造”!

李大明白听着这些充满了“朴素语言学诉求”的“集体控诉”,感觉自己的“编剧尊严”和“哲学信仰”又一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他想说,那些台词,是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凝聚了他无数“哲学心血”的“艺术精华”!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怎么能……怎么能说改就改呢?

但看着眼前这些因为“背台词”而备受折磨、甚至己经开始出现“哲学PTSD”症状的“演员”们,以及旁边那位正用一种“你要是不改,我们就集体罢演”的眼神“友好”地注视着他的王姐,李大明白知道,自己这次……恐怕又得“战略性妥协”了。

“好吧好吧,”他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被“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所吞噬的“孤独的思想者”,“既然大家觉得台词……嗯,‘有待进一步优化’,那……那我们就一起讨论讨论,看看怎么改,才能……才能既保留剧本的‘思想性’,又能兼顾……嗯,‘群众的接受度’。”

于是,一场由王姐亲自挂帅,社区各位“语言天才”和“生活艺术家”积极参与的……“《当苏格拉底逛菜市场》剧本台词生活化、通俗化、和谐里社区本土化改造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其“改造”的核心指导思想,被王姐精辟地概括为:“不说人话的,删!听不懂的,改!不热闹的,加!”

“魔改”成果展示(节选):

苏格拉底的开场白:

李大明白原版:“哦,可敬的雅典公民们,我,苏格拉底,今日来到这充满生机与欲望的阿哥拉,并非为了果腹之物,而是为了探寻那隐藏于现象背后的……真理与美德!”

王姐暨社区大妈修订版:“嘛情况啊哥们儿(姐们儿也行)!我,老苏头,今儿个来你们这菜市场溜达溜达,不是来占便宜买打折菜的啊!哥们儿是来跟你们……盘盘道,聊聊人生,顺便看看能不能……嗯,捡个漏,淘换点啥好东西!”

苏格拉底关于“公平秤”的诘问:

李大明白原版:“这位可敬的女士,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公平秤’?是其物理形态的精准,还是其使用者内心的道德自律?”

王姐暨社区大妈修订版:“我说大妹子!你这秤……准不准啊?可别缺斤短两糊弄我老头子啊!我跟你说,做生意得讲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小心……小心晚上睡不着觉哦!”

苏格拉底关于“好蔬菜本质”的探讨:

李大明白原版:“一种‘好’的农产品,其‘好’的本质规定性究竟何在?是其‘新鲜度’?是其‘口感’?还是其在烹饪过程中所能展现出的‘无限可能性’?”

王姐暨社区大妈修订版:“老板!你这黄瓜……保熟吗?甜不甜?农药打得多不多?你要是敢拿那打了催熟剂的玩意儿蒙我,我……我可上你们家说理去!”

赞西佩(王姐饰)的台词,则更是得到了“史诗级”的加强和“生活化”的升华。 李大明白原本为赞西佩设计的几句略带“哲学思辨”的抱怨(比如“哦,苏格拉底,你何时才能将你那追寻真理的目光,分一缕给家中那空空如也的米缸呢?”),被王姐大笔一挥,首接改成了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家庭妇女血泪史”的……长达数页的“控诉体”贯口!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语言之泼辣,足以让任何一位专业的“婚姻调解员”都自愧不如。

李大明白在一旁听着这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充满了“和谐里社区方言俚语”和“菜市场讨价还价行话”的“新版台词”,感觉自己的“艺术灵魂”正在被一万只……嗯,一万只会说山东快书的草泥马,无情地践踏着。

他试图进行几次微弱的“反抗”,比如小心翼翼地提议“苏格拉底的口头禅‘认识你自己’是不是可以保留一下?毕竟这是他的核心思想……”

结果立刻被王姐以“太绕口了!谁认识谁啊?还不如改成‘瞅你咋地!’来得首接痛快!”为由,无情驳回。

他甚至一度绝望地想,干脆把剧名也改了吧,改成《苏大强逛菜市场(和谐里社区特别篇)》或者《王姐教你如何在菜市场与哲学家老公的日常斗争中取得全面胜利》,可能……更贴切一些。

最终,在王姐和一众“生活艺术家”们那“少数服从多数,不懂的服从懂的(主要是服从嗓门大的)”的“民主决策”原则的指导下,《当苏格拉底逛菜市场》的剧本,被成功地“魔改”成了一部……一部充满了“和谐里社区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型方言俚语菜市场吵架斗嘴劝和促退教育生活服务类……嗯,姑且还称之为“哲学情景剧”吧。

李大明白拿着那份几乎每一个字都被修改过的“新剧本”,心中充满了“被掏空”的无力感。他知道,他那神圣的“哲学剧场”之梦,从这一刻起,己经……嗯,彻底跑偏到他姥姥家去了。

而演员们,则对这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完全不需要动脑子就能记住”的“新剧本”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热烈的欢迎。她们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好剧本”!并一致推举王姐担任本剧的“艺术指导兼台词总顾问”。

李大明白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苏格拉底、为柏拉图、为亚里士多德、以及为所有被“和谐里社区化”了的西方先贤们,掬一把同情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