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兴尽晚回舟

等到孙母回过头发现孙志高购买的物品后,此时已经木已成舟。

她是既心疼又无奈,心疼的是花了这么多钱,无奈的是儿子主意太正了。她发现儿子自从那场病后,性格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只要孙志高认准的事,便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至于生气倒不至于,因为孙志高花的都是他自已挣的钱。

“母亲,我看你头上缺一件首饰,这个银簪子送给你。等我以后有钱了,我还要给你买金步摇、金手镯、金项牌、金耳环……”孙志高神情认真的说道。

听到儿子的话语,孙母感动万分,她蹲下身来摸着孙志高的脸颊,眼中满含泪水,声音哽咽。

“母亲不要哭,我给你把簪子戴上。看,母亲是全天下最美丽的女人。”孙志高用衣袖擦着母亲的脸庞,随后把手中的银簪插进母亲的发髻。

“好孩子,若是你父亲活着该多好啊。”孙母内心柔软处被触动,她又想起了自已命薄的丈夫。

“父亲一直都在,他在天上化为星星望着我们呢。母亲要活一百岁,您要看着我娶妻生子、光宗耀祖,我以后还得麻烦您带孙子、带重孙子呢。”孙志高化身小大人,不停的安慰着母亲激动的情绪。

“好,我儿子这么有本事,以后肯定会应验算命的说法。娘等着我儿金榜题名,儿孙满堂的这一天。”孙母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在儿子面前落泪,她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道。

有孙志高之前的叮嘱,孙母总算记住了不到处嚷嚷剧中“秀才相公、宰辅根苗”的话语。

母子二人把该采办的东西都买齐了,于是两人离开购物区域去往娱乐区。

娱乐区很是热闹,这一个个的摊位前吸引着大量围观人群。孙志高由近及远看去,这一路上有歌舞、说书、杂耍、相扑、杂剧、灯谜等等,娱乐活动非常丰富。

孙志高陪着母亲看了一会她喜欢听的杂剧,随后两人又看了一会胸口碎大石、喷火的杂耍。这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不容易啊!孙志高打赏了艺人十文钱。

逛到灯谜这里,人流量相对较少。灯谜这里主要聚集着读书人,因为猜灯谜有趣味性和奖品,这对于读书人就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都是少年人意气风发,而且自古文人相轻,不经一场龙争虎斗,那是谁也不服谁。胜者不仅有奖品实惠,还能获得读书人最渴望的名望。

孙志高对于出风头不感兴趣,可他对灯谜的奖品垂涎三尺。灯谜被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大家猜谜玩耍。根据位置由低到高,谜语的难度等级不同,奖品也自然不同。

简单的谜语猜中后,可获得书签信笺等一些小玩意;中等难度的奖品为文房四宝,这正是读书人所需要的;至于高难度的是红包,工作人员描述里面有十两银子呢。

也就是这个集市是在镇里举办的,灯谜会场的规模和奖品价值都不敌省府和汴京。

说起猜灯谜,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大才子徐文长,此人便是猜灯谜的高手。

说徐文长有一次在杭州游玩,恰巧赶上了元宵节,西湖岸边挂满了写着灯谜的灯笼。

在这众多灯笼中间,有一个人站在其中一盏灯笼面前,他放出豪言。说自已灯笼上的灯谜至今未有人能解答,今天若是谁能答出,他便奉上一百两银子。

这一百两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其价值约等于现在的十万块钱。这下现场顿时炸锅了,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尝试,可即便众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猜不对。

徐文长被这里的动静吸引过来,听到灯谜的奖励如此丰厚,他便起了心思,谁让他此刻囊中羞涩呢。

徐文长审题灯笼上的灯谜,这是一副灯谜对联。上联为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要求打一生活必用物品,还要求对出下联来。

徐文长是谁啊,他可是有名的大才子。徐文长沉思片刻,提笔在灯笼上写出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其上联的谜底为油灯,下联的谜底是秤。徐文长于是一个灯谜获利10万块钱,此事便传为一桩美谈流传下来。

孙志高见这里这里没有认识的人,于是他也就没理会身边这几个酸文人。他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那就从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吧。

下面的灯谜最简单,孙志高审题上面的灯谜。

太阳落到西边(打一字)

行字分两边,双土堆中间。(打一字)

一人一口(打一字)

……

孙志高思考片刻后,指着面前的灯笼对工作人员说道:“这位官人劳驾,这三个灯笼灯谜是晒、街、合。”

工作人员确定谜底正确以后,孙志高获得了两张书签和一份信笺。有着前世的见识阅历和今生的知识储备量,孙志高感觉头脑清爽,猜灯谜还是不难的。

底下的最简单,奖品价值一般般,孙志高已经看不上这些了。倒是孙母拿着奖品爱不释手,毕竟这是白来的,自已儿子真厉害。

孙志高把目光投到中间灯笼上的灯谜,只见上面写到:

恍然大悟(打一中草药名)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

门外汗(打《论语》一句)

……

到了中间难度陡然上身,这不仅考猜灯谜者的才思敏捷,其本人还得博闻强记、涉猎广泛。

要是放在前世,孙志高至此歇菜。可这辈子老天给了他过目不忘的天赋,孙志高也没有辜负这个能力,从获得了书店刘老丈的同意后,孙志高没有一天是不看书的。

今天是可以收获平时努力的一部分了。没等工作人员走开,孙志高大脑飞速运转,片刻后他指着面前相对应的灯笼说道:“官人,这三个灯谜为脑立清、四国顺之、未入于室也。”

孙志高亮眼的表现引起了周围人的侧目,能猜出灯谜的人不少,但速度这么快的很少见,而且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

对于旁人的注意,孙志高因为沉入其中而不察觉。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不在意。他对于那些虚名的态度是无所谓,又不能给科举考试加分。

孙母这次是笑口常开,因为这次的奖品是笔墨砚,这奖品的价值可不低了,市场价值3两银子。还是读书好啊,轻轻松松就赚到这些东西,孙母为自已当初的坚持而暗自庆幸。

孙志高这里不知道孙母内心的戏份,他这时候又瞄上了高处的灯谜。为什么他每次都只猜三个灯谜呢,因为他一直奉行着不吃独食的原则。

吃独食属于江湖大忌,无论你本身如何的勇武或是富可敌国、权倾天下,但凡犯了这一条,其下场都不太好。就算你横压当世,生前无人敢惹,可你终有死的那一天,那时候便会墙倒众人推。

上面的灯谜难度最高,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孙志高,他一直用余光观察着这里的动静。

孙志高仔细审题,灯笼上写到:

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会计(打一成语)

左右十八,右有十八,二四得八,一八得八(猜一个字)

……

看到灯谜后,孙志高开始了头脑风暴。这时围观的人群也在注视着他,想看看上面的灯谜能否难倒他。

这次他思考的时间就长了,足足一盏茶的功夫,孙志高才有了答案。他叫过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直在注意着他,听到后立刻走来。

“小郎君,猜出来了?”

“是的,这三个灯笼的灯谜分别是:节节胜利、足智多谋、樊。可对否?”孙志高指着灯笼说道。

工作人员听到答案后进行了比对,随后管事的也跟着过来,确定无误后,便把一个十两的银锭放到了孙志高手里。

“小郎君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以后必定金榜题名。”管事的交完钱,口中恭喜道。

这读书人的事谁说的准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也是常有。况且这位的表现让管事对孙志高的未来很看好,这也是灯谜举办者的用意之一,与读书人结个善缘。

两人一番客套,孙母接过了银锭细细把玩。长这么大,第一次能摸到制式银锭,而且从今以后属于自家的了。

旁边的读书人有些蓝瘦香菇,个别人都冒酸水了。不过大家都是体面人,自然不会发生无脑针对的事。

在和孙志高行礼介绍以后,孙家母子在现场众人羡慕嫉妒的目光下离开了这里。时辰不早了,该打道回府了,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