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结亲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所以村口的CBD也是悄无一人。两家在路口分别,三叔独自向家里走去。这离开了半个多月了,还真有点想家了。

嫣姐儿听到有动静,急忙出来查看。见到父亲回来了,她笑盈盈的迎了上去。

“父亲,您这是刚到?”

“恩。你舅舅他们来了嘛?”三叔放下手里的包裹询问着。

毕竟事关一年的收成,可容不得大意。三叔换下身上的好衣服,随后找了一件干活的粗布烂衫准备去地里忙活。

“都来了,地里的麦子已经收了一大半了。父亲您一路舟车劳顿,要不还是休息一下吧。”嫣姐儿回答完父亲的问题,语气关切的说道。

就在两人交谈间,三叔已经换好衣裳了。

“没事,我们这一路都是坐船的,不累。今天收的是哪块地的麦子,我走后你好好看家。”三叔找出镰刀,准备出发。

嫣姐儿告知地头后,三叔就急匆匆的走了。嫣姐儿随后关上院门,不过这时她才想起,自已忘了问父亲堂弟考过没。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农忙时节要全家出动。学馆为此也特意放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忙干活。

嫣姐儿做为三叔的长女,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之所以留嫣姐儿在家,主要是三叔家疼闺女,不想让女儿出嫁前晒太黑。

而且嫣姐儿在家也可以做好饭菜,给全家人提供后勤保障。

就在三叔赶来的途中,地里的众人也在热火朝天的干。

“都过来喝点水,休息休息。”三婶站在树荫底下,招呼着忙碌的众人。

孩子们听到可以休息后,立马蜂拥而来。凯哥儿没有和弟弟妹妹们一样,他先是来到两个舅舅身前招呼一起休息。

“凯哥儿长大了,知道心疼舅舅了。走,咱们一起。”凯哥儿的舅舅摸着他的头,嘴角上扬。

众人聚集在树荫下,取出竹筒畅饮。偶然间吹过的一股清风,就让大家舒服的直哼哼。

“姐,我姐夫去了几天了?”三婶的弟弟闲来无事躺着问道。

三婶沉思回忆,片刻后回复:“有半个多月了吧。也不知道他那怎么样?第一次出远门,让人怪担心的。”

“姐夫对他侄子真照顾,连自已家的活都不顾了。”三婶的弟弟阴阳怪气,他为姐姐抱不平。

“闭上你的臭嘴,我看你是闲的。”三婶的大哥斥责道。看见大哥发怒了,三婶的弟弟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孙家二房他是知道的,毕竟母子俩都挺有名的。孙母保卫田产、孙志高断亲大伯、秀才相公收为弟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上了十里八乡头条的。

妹夫是个好人,要不然当初家里也不会同意孙家的提亲。

妹妹是个聪明的,三婶的大哥也是有所猜测。听人说孙志高是个有出息的,妹妹这算是奇货可居?虽然他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很喜欢听人唱戏说书。

三婶的大哥之所以斥责弟弟,就是因为弟弟口无遮拦的毛病,跟着那张破嘴吃几次亏了,还不长记性。

有些话藏在心里就好了,一旦说出来覆水难收。世上最愚蠢的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付出了不少,可却不被人理解。

三叔其实刚才就听到小舅子的埋怨,若立马现身就太尴尬了。小舅子人是不错的,就是那张嘴啊。

等大舅哥压下去以后,三叔这才慢悠悠的出现。

“大舅哥、小舅子你们来了,辛苦了。晚上咱们一起喝酒,解解乏。”三叔笑眯眯的说着,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

三婶看见丈夫回来后高兴的站起来,她前前后后查看着丈夫的样子,确认无恙后这才放心。

三叔拍拍妻子的手背,安慰自已无事。

“妹夫你回来了,怎么这趟顺利嘛?”三婶的大哥起身问候。

“姐夫好。”三婶的小弟也是起身附和,他家的家教严。躺着回话视为失礼,首先父亲和大哥就不会放过他。

“你也好。顺利,太顺利了,我侄子已经是童生了。返程的时候在县城停留了一日,伯瑾这孩子府试成绩优异,按例可以从官府领粮米,所以办理手续耽误了一天。”

“琛哥儿,你和伯瑾是堂兄弟,又是一块长大的,你要像他多学习。我这次体验了一回人上人的待遇,还是要多读书啊!”三叔感叹这次的所见所闻,于是又忍不住叮嘱儿子。

“父亲,我记下了。”琛哥儿郑重回复。

“姐夫,你这侄子厉害啊。我听说这科举老难了,没想到你这侄子一次就过了。他年纪不大,应该是个琛哥儿同岁吧?”三婶的弟弟兴致勃勃的问道。

“两人确实同岁,伯瑾比琛哥儿大几个月。”三婶给出了确切答案。

对于侄子高中,三婶也是欢喜的。侄子以后越有出息,她家也能跟着沾光。

“英雄出少年啊,姐夫你给我们讲讲扬州城的见闻吧!我长这么大,最远还是去过一次县城。”三婶的大哥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他也好奇妹夫的旅途。

地里的麦子割的差不多了,眼下还加入三叔这么一个壮劳力,所以不差这么一会。三叔给众人讲了自已这半个多月的所见所闻。

三叔没有说书人讲的绘声绘色,但他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和农民的视角讲述,更能带眼前同一阶层的听众。

三婶听到丈夫旅途愉快,高兴之余又多了些向往。身为女子,身上的束缚比男子更多。大哥还去过县城,三婶最多去过镇上集市。

孩子们听到父亲游山玩水、吃住酒楼,眼中露出了羡慕向往之情。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父亲这不是受苦去了,明明就是享福啊!

三婶的大哥思考的则更多,他不会像孩子一样关注表面吃喝玩乐,妹夫话中透露出孙志高的才华、人脉关系、经济实力才是事物的本质。

“姐夫,你侄子可有婚配?”这么好的小郎君,三婶的大哥不想错过。他膝下有一个适龄的女儿,结为秦晋之好岂不美哉。

三婶一听大哥的问题,就知道他打什么算盘了。不过能成了最好,这也算是亲上加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