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那“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吐槽处见真章”的“神级表演”,以及李大明白那“善于从沙砾中发现金子,从梦话中解读哲理”的“伯乐式误读”,像一对配合默契的“相声搭档”,为“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那本就充满了“意外”与“惊喜(吓)”的排练日常,增添了更多……嗯,令人捧腹的“包袱”和“笑料”。
而这一切,都被我们和谐里社区的“首席新媒体观察员”兼“野生人类行为记录大师”——林小美同志,用她那部几乎从不离手的智能手机,巨细无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下来。
自从上次那部关于“李大明白独家专访”的Vlog意外小火了一把之后,小美便敏锐地意识到,李大明白和他那部充满了“哲学野心”与“社区特色”的“哲学大戏”,简首就是她Vlog创作生涯中一个……一个“可持续开采的金矿”啊!
于是,她向李大明白(这位名义上的总导演)和王姐(这位实际上的“艺术独裁者”)主动请缨,要求担任本次“哲学剧大赛”的“官方指定唯一授权幕后花絮纪录片制片人兼首席摄影师”(头衔是她自己编的,主要是为了听起来比较“高大上”)。
李大明白对此自然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他觉得,有小美这样一位“懂新媒体传播的年轻人”来记录他们剧组“艰苦卓绝的艺术创作历程”,不仅能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更能……嗯,向外界充分展现他李大明白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才华”的社区文艺工作者的“光辉形象”(他显然还没有从上次Vlog被“恶搞”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或者说,他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些“不愉快”的细节)。
王姐则更是“喜闻乐见,大力支持”。她觉得,小美的镜头,就是她通往“社区戏剧女王”宝座的“红地毯”!她甚至还特意叮嘱小美:“小美啊,拍的时候,记得给我多用点美颜滤镜,把我那些……嗯,‘岁月的痕迹’(主要是眼角的皱纹和脸上的老年斑)给P掉一点。还有啊,我那些个展现‘内心复杂情感’的‘高光时刻’,你可得给我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下来,千万别漏了!”
于是,在获得了“官方授权”和“女主角的特别关照”之后,小美便扛着她的“长枪短炮”(主要是手机和自拍杆),正式“深入”到了“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那充满了“混乱”与“欢乐”的……“后台”与“日常”。
她最新一期Vlog的标题,就叫做——《探秘!宇宙最强社区哲学剧组的(不)正常日常!(内含大量野生表情包,请谨慎观看!)》
Vlog片段节选:
镜头一:演员忘词的“N种境界”
画面:扮演苏格拉底的张书记,正对着扮演“卖菜王大妈”的孙阿姨,试图发表一段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长篇大论”。但他显然对那段经过“生活化改造”后依旧有些“佶屈聱牙”的台词不太熟悉,念得磕磕绊绊,错误百出。
张书记(一脸凝重,努力回忆):“王大妈,关于这个……这个‘豆角’(他把‘美德’记成了‘豆角’)……它……它是不是……嗯,可以通过……可以通过多浇水、多施肥(他显然想起了社区花园的种植经验)……来让它长得更好、更……更有‘豆角味儿’呢?”
孙阿姨(一脸懵逼,内心OS字幕:“这老张头今天是不是没吃早饭,饿糊涂了?”):“啥玩意儿?豆角?老张,你是不是想买豆角啊?我这儿可没豆角,只有大白菜,你要不要来两颗?”
旁边传来王姐的“场外指导”声:“哎呀!老张!是‘美德’!不是‘豆角’!你这记性,还不如我们家楼下那只天天忘事儿的泰迪犬呢!”
(小美配乐:一段充满了“悬疑”与“错乱”的电子音乐。)
镜头二:道具散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画面:用废纸箱糊成的“帕特农神庙”背景板,因为其中一个“柱子”(一个“美的空调”的包装箱)没有粘牢,在王姐扮演的赞西佩一次“激情控诉”(动作幅度过大)时,轰然坍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旁边的“苏格拉底智慧权杖”(办公室旧拖把)被砸倒,权杖又碰倒了装“毒芹汁”(其实是可乐)的杯子,可乐洒了一地,扮演“雅典公民甲”的刘大爷不小心踩在可乐上滑了一跤……
李大明白(在台下抱头抓狂,发出无声的呐喊):“我的神庙!我的权杖!我的……我的哲学悲剧啊!”(小美特写李大明白那张扭曲变形、生无可恋的脸,并配上了一个“裂开”的表情包。)
镜头三:王姐的“导演瘾”大爆发
画面:李大明白正在给一位扮演“菜市场小贩”的阿姨说戏,试图向她解释“如何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不失商业道德’的‘微妙平衡’”。
王姐(突然从旁边冲出来,一把推开李大明白,亲自上阵示范):“不对不对!小李导演你太……太‘温良恭俭让’了!这哪像个在菜市场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啊!得这样!”(只见王姐双手叉腰,柳眉倒竖,对着空气开始了一段充满了“市井气息”和“战斗精神”的即兴表演)“嘛呢嘛呢!两块钱一斤还嫌贵?!我这可是本地小油菜,刚从地里出的,带着露珠儿呢!你要是嫌贵,上别家看看去!保证没我这新鲜!爱买不买,不买拉倒!别耽误我做下一单生意!”
李大明白(在一旁目瞪口呆,内心OS字幕:“王姐,您确定您演的不是……座山雕?”)
小美的Vlog,以其独特的“轻松幽默”风格和对“社区奇人异事”的“精准捕捉”,迅速吸引了第一批忠实的“固定粉丝”。他们每天都在评论区里催更,并积极参与讨论,比如:
“哈哈哈哈!这个剧组简首是我的快乐源泉!李导不哭,站起来继续被王姐‘蹂躏’!”
“强烈要求给王姐开一个‘表演大师班’!我第一个报名!”
“老赵才是真正的扫地僧啊!求深扒老赵的‘吐槽语录’!”
“小美出品,必属精品!己将此Vlog列为我的‘下饭神剧’!”
李大明白看着小美Vlog里那些被“艺术加工”过的、充满了“槽点”的排练日常,以及评论区里那些“幸灾乐祸”的网友留言,心中百感交集。他一方面为自己和剧组的“混乱日常”被如此“公开处刑”而感到有些……嗯,无地自容;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小美的Vlog,确实以一种他自己完全无法做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嗯,关注到了他们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社区哲学剧组”。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外部视角的记录与传播”的魔力吧?李大明白在笔记本上,用一种带着几分自嘲和几分无奈的笔触,写下了这个新的“研究课题”。
而“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的“(不)正常日常”,也在这内外的“双重凝视”之下,继续着它那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吓)”的……艺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