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服装危机——旧床单的“时尚改造”

“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的排练工作,在经历了“总导演的现代舞抽筋示范”、“路人甲的临阵脱逃”以及“小卖部太子的带资进组(并成功植入‘实惠万家’纯净水广告牌作为苏格拉底思考时的背景板)”等一系列“魔幻现实主义”事件之后,终于……嗯,磕磕绊绊地,临近了第一次完整联排的关键节点。

然而,一个比“演员集体忘词”和“道具随时散架”更令李大明白总导演头痛不己的“核心危机”,却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审美火山”,横亘在了所有演职人员(主要是李大明白自己)的面前。

那就是——服装。

是的,服装!那些由王姐和她的“夕阳红废物利用DIY突击队”倾情打造的、充满了“环保理念”与“后现代解构主义(主要是对床单的解构)”风格的……“古希腊先贤暨菜市场劳动人民混搭风”戏服。

随着演出日期的日益临近,这些用旧床单、破窗帘、以及各种“不明来源的布料边角料”拼接缝制(针脚堪比心电图,线头顽强如杂草)而成的“艺术品”,在经历了演员们数周的“激情演绎”(主要是各种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和因为忘词而产生的“焦躁踱步”)和“汗水浸泡”(主要是因为会议室空调年久失修且王姐坚持“心静自然凉”的环保理念)之后,其“艺术状态”己经……嗯,从最初的“勉强能看出是个衣服”,迅速滑向了“丐帮年度时装发布会(灾难版)”的深渊。

苏格拉底(张书记饰)那件印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童真床单袍”,因为张书记在一次排练“被雅典公民围攻质问”的激动场景中,不小心被扮演“愤怒公民甲”的刘大爷踩了一脚,己经光荣地从“长袍”变成了“开衩乞丐裙”。

王姐扮演的赞西佩那件由“东北大花布”和“窗帘布”拼接而成的“百衲衣”,则因为王姐在演绎“哭坟独舞”时过于投入(主要是旋转和劈叉动作过多),腋下和后背都出现了几道……嗯,充满了“行为艺术张力”的裂口,让她在每次“深情回眸”时,都能不经意地向观众展现其内搭的“本命年红背心”的一角。

至于那些扮演菜市场摊主的叔叔阿姨们,他们身上的“戏服”(大多是他们自己压箱底的旧衣裳,上面又被王姐心灵手巧地缝上了一些“象征身份”的补丁,比如卖鱼的就缝条干鱼,卖菜的就缝片白菜叶子),则更是因为长时间的“汗水浸染”和“摩擦起电”,散发着一种……一种混合了“岁月包浆”与“生活原味”的复杂气息,足以让任何一位有“轻微洁癖”的观众,在十米开外就“肃然起敬,望而却步”。

李大明白看着眼前这些“衣不蔽体、形同乞丐”的“演员”,再想想隔壁“阳光社区”那“金光闪闪、瑞气千条”的专业演出服,感觉自己的“艺术尊严”和“社区荣誉感”正在被这些破旧的床单无情地……反复摩擦。

他再次试图向钱主任申请一笔“服装道具紧急采购经费”,结果钱主任依旧用他那“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艰苦朴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精神原子弹比什么都重要”的“三段论”哲学,将他打发了回来。

就在李大明白因为“服装危机”而濒临“二次导演自我修养崩溃”之际,一个救星般的身影,带着她那特有的“年轻人的审美”与“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是小美。

这位和谐里社区的“首席新媒体观察员”,在连续多日用镜头记录下剧组那“惨不忍睹”的服装状况,并成功地将“苏格拉底的开衩床单袍”和“王姐的露背百衲衣”打造成最新一期Vlog的“爆款封面”之后,终于……也有些“看不下去”了。

“李哥,”小美在一次排练间隙,将愁眉苦脸的李大明白拉到一旁,小声说道,“咱们这个戏的服装……是不是……可以再……嗯,抢救一下?”

李大明白闻言,差点当场哭出来:“小美同志!你可算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可……可钱主任那边,一分钱都不批啊!我……我总不能让演员们光着膀子上台演苏格拉底吧?那……那也太‘返璞归真’了!”

“钱不是问题!”小美自信地一笑,脸上露出了“时尚达人”特有的光彩,“李哥,你忘了我是干啥的了?玩的就是创意!玩的就是……低成本高回报!”

于是,在获得李大明白(以及喜出望外的王姐,她早就嫌弃那些床单“不够洋气,没有大牌范儿”了)的“全权授权”之后,小美同志便带领着几位社区里“心灵手巧、热爱时尚”的年轻志愿者(主要是她Vlog的粉丝和几个放暑假没事干的中学生),对剧组那些“丐帮长老级”的戏服,展开了一场……嗯,充满了“后现代拼接解构主义”风格的……“时尚大改造”!

她们的工具,简单到令人发指:剪刀、别针、彩色胶带、订书机、以及……几瓶从美术用品店买来的廉价丙烯颜料和几卷不知从哪里淘换来的、闪闪发光的包装纸。

她们的理念,也同样“先锋”:既然无法做到“历史的真实”,那就干脆……彻底“颠覆”历史,创造一种属于“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的、独一无二的……“行为艺术时尚”!

于是,在小美和她的“时尚改造突击队”的巧手之下:

苏格拉底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开衩床单袍,被巧妙地剪裁、打褶、用金色胶带滚边,再配上一条用旧报纸搓成的“哲学腰带”,竟然……竟然有了一丝“古罗马角斗士(丐版)”的英武与不羁!

王姐那件“东北大花布拼接窗帘布”的赞西佩百衲衣,则被大胆地进行了“不对称解构”,添加了许多用彩色别针固定的、飘逸的布条和闪光的包装纸碎片,再配上一个用鸡毛掸子和易拉罐拉环DIY的“孔雀开屏”头饰,瞬间……从一个“苦情怨妇”,变身成了一个……嗯,一个充满了“波西米亚流浪艺术家”气质的……“吉普赛女王”!

至于那些菜市场摊主的服装,则更是被“玩坏了”:卖鱼的阿姨,她的围裙上被小美用银色丙烯颜料画满了各种“抽象的鱼骨头”图案,头上还戴着一个用废弃渔网和塑料瓶盖做成的“海洋女神”桂冠;卖猪肉的刘大姐,她的白大褂上则被喷溅上了各种“血色浪漫”的红色颜料,手里那把剁骨刀也被缠上了闪亮的金色胶带,俨然一位……“屠宰场摇滚女杀手”!

当这些经过“时尚改造”的“全新”戏服,再次呈现在李大明白和剧组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些服装,依旧能看出它们“源于生活(主要是旧床单和垃圾堆)”的本质,但却因为小美那大胆的创意和巧妙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焕发出了一种……一种奇异的、怪诞的、却又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虽然可能只有年轻人才能欣赏这种“时尚”)的……全新魅力!

“这……这简首是……太……太后现代了!”李大明白看着眼前这些充满了“拼接”、“解构”、“戏仿”、“挪用”等各种“艺术流派”元素的戏服,感觉自己的“哲学词汇库”又不够用了。他不知道这到底是“艺术的升华”还是“审美的沦丧”,但他至少觉得……嗯,比原来那些破床单,要……要顺眼(或者说,是刺眼得更有个性)一些了。

王姐则更是喜上眉梢,她对着镜子(小美手机的自拍镜头)反复欣赏着自己那身“吉普赛女王”的行头,觉得这比她之前想象的任何“古希腊正统戏服”都要……时髦!洋气!有范儿!

“好!好!好!”王姐连说三个好字,一拍大腿,“小美啊!你可真是咱们剧组的‘时尚缪斯’啊!就这身行头,往台上一站,不用开口,光凭这造型,就能镇住全场!咱们这个戏啊,我看……离拿‘最佳服装设计奖’不远了!”

李大明白听着王姐这番充满了“盲目自信”的赞美,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那些评委们的“审美G点”,也能像王姐一样……嗯,如此的“特立独行”和“不拘一格”。

而“和谐里社区哲学剧组”的服装危机,也在这场由年轻人主导的、充满了“后现代拼接乞丐风”的“时尚改造”运动中,以一种……嗯,一种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方式,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