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高前世看小说里的爽文,随随便便就中三元中六元,满朝文武尽是吾弟子,感觉比两位圣人还厉害,于是心中便觉得科举考试不过如此,无知无畏。
孙志高虽然有着上一世的见识和这辈子的天赋,但仍觉得越是学习就越觉得自已浅薄。
夏夫子会经常派人把衙门里张贴出来的公告条文抄写下来,然后粘贴在学馆的醒目之处,方便学生们了解时政,而时政也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点。
就拿去年的科考来说,全国报考人数达到40万,朝廷最终录取进士只有388人,录取率只有0.097%。
要想改善孙家目前窘迫的经济条件,节流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家里已经很节俭了,总不能不吃饭吧。
开源才是重中之重,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钱财都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孙志高已经把抄书和租书的便利发掘到极致。他把以后能用到的课本书籍给自已抄写了一份,这样虽然累点,但比起直接买书能省不少钱。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寻,孙志高通过书籍和听人讲话,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朝禁书的范围并不广,只要不牵涉政治,不泄露军事机密,不影响统治者的统治就没有问题。
经过在脑海里一顿搜寻后,孙志高选择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许多80、90后都是看着金庸先生的小说长大的,而且这里面没有太多违禁的地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孙志高把书中的朝代和地方人物都改成了架空。
孙志高写下了《射雕英雄传》的前十章,他想先拿给书店掌柜看看,毕竟掌柜是土著又经营着图书生意,而且两人的关系因为刘瀚鸣的存在愈加亲近。
经过之前和书店掌柜刘老丈的沟通,一部小说的售价通常在几十文到几百文之间,这价格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名气和市场的需求,所以刘老丈只有见到小说,心中才能有个断定。
拜别同窗好友后,孙志高带着刘瀚鸣来到了书店。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小屁孩很尊敬孙志高。凭借着前世为人处世经验阅历和这一世的文化素养,刘瀚鸣竞争无果后就加入了孙志高的学习队伍。
“老丈,这是小说的稿子,您老给瞧瞧。”
孙志高从包里掏出文稿,双手递了过去。
孙志高之前就和书店掌柜刘老丈讨论过小说的事情。只不过刘老丈看在两人私交不错的份上,也就没有直接拒绝。
写小说是读书人的一项副业,但这行人多,出头也难。从古至今都是那些套路,什么权贵家的独女一眼就爱上了穷书生,发誓这辈子非他不嫁,最后穷书生抱得美人归,走上了人生巅峰。
刘老丈认为,那些小说就是穷书生意淫的产物。大户人家的千金也是读书识人的,王侯将相家的子弟也不一定非得不学无术。相反人家有平台、有资源,人家的起点就是许多普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的顶点。
那么不管是从门当户对来看,还是日常接触,那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千金小姐每次出门都有丫鬟小厮伺候。虽然这时候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人家下人也不会允许你一个外男随便接近主人。
刘老丈认为孙志高读书厉害,但写小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希望孙志高可以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这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刘老丈接了过来开始翻阅,如果还是那些老套路,他就会劝告孙志高放弃。
开始有些漫不经心,随后便沦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和前世的学生偷看武侠小说一样,如醉如痴、忘乎所以。
孙志高对金庸先生的小说很有信心,他给刘老丈看,主要是咨询小说内容是否合规,以及发行销售的情况。
许久之后,刘老丈恋恋不舍的放下书稿。
“老丈怎么样?”孙志高看着刘老丈脸上的神情就知道了结果,不过自已是有求于人,得表现出来态度来。
“志高,说实话我还是低估你了。你的小说很好很精彩,我相信一经推出肯定大受欢迎。就连我自已现在心中像猫爪子挠一样,想知道小说后续的故事。”
“我想知道你这本小说准备写多少字完结,这关乎后续的发行,你的收入也受此影响,我希望你想清楚了回答。”刘老丈看着孙志高的眼睛,认真的说道。
孙志高前世的青春就是由这些小说陪伴成长的,所以他对这些小说非常了解。
“大约在一百万字左右吧。”
“真的?我不是不相信你,而是事关重大。”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看着孙志高认真的表情,刘老丈心底也有了成算。这孩子虽然小,但少年老成,是个靠得住的人。
“那就按你说的办,我先给你二十两。后续的看小说销售情况,如果卖的好就按利润分成。你觉得怎么样?”刘老丈给出了自已的意见。
孙志高事先了解过,绝大部分的小说话本都是被一次性买断,只有少部分畅销的书籍才会和出版商利润分成。
刘老丈没有糊弄他,二十两是一笔巨款了。这可能是看在小说的潜力和对孙志高教学刘瀚鸣的面子上吧。
因为地方差异,人们的收入也会有所不同。孙志高所在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普通人一年收入在三千六百文左右。
教师、小商贩等特殊行业收入会高于这个水平,但差距也不会太大。
(1000文铜钱等于一贯,1贯等于1两白银,10两白银等于1两黄金)
普通人拥有这二十两银子,够好几年吃喝了。但是对于孙志高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改善生活条件,读书才是最大的花费,还有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
孙志高有时候想,幸亏自已穿越到知否世界中的江南地区。
这时期只要劳作,就不会饿肚子。他前世就是90后,爷爷那辈就饿过肚子,所以直到他这一辈,其实距离吃饱饭也没几年。
近代都是如此,古代封建王朝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太平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