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商言商、公私分明,孙志高和刘老丈签订了合约,两人的合作正式开始。

孙志高谈完事情回到家中,母亲这几天浆洗衣物的活少了,所以这几天回家就能见到她。

孙志高拉着在菜园子里锄草的母亲来到家中。孙母疑惑不解的询问,孙志高让她稍安勿躁。

儿子一向很懂事,从来没有给自已惹是生非,所以孙母听到后就任由着儿子拉着自已进屋。

夕阳西下,此刻屋内的光线有些昏暗。孙志高用火镰和火石点上油灯,孙母本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出来。

孙志高小心翼翼的拿出书袋里的书籍,刘老丈给的银子和铜钱就在下面,还附赠了他一个荷包。

孙志高把荷包里的15两碎银倒在桌子上,孙母顿时被惊呆了。只见这银子在灯光的照耀下显露无遗,这可是一笔横财呀。

刘老丈是个厚道人,给孙志高的银子成色还不错。

一般成色好的银子颜色更白更亮,而成色不好的银子因为里面掺杂着铜等杂质,颜色会较暗。

孙母嘴蠕动着,激动、震惊、疑惑等情绪混合在一起,这么多银子是她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是属于自已家的了?

孙志高看着张大嘴巴的母亲,他笑笑不说话,又从书袋里拿出了五贯钱。

这五贯钱份量可不低啊,这路上幸好有刘老丈的帮助和护送,毕竟他现在还是一个八岁的小朋友。

银子在古代属于大额交易用的货币,例如买房买地。老百姓日常所用为铜钱,所以孙志高要了十五两银子,另外五两银子都换成了铜钱。

而且花银子比较麻烦,需要随身携带剪刀、戥子和一个铜铃似的东西。

你消费金额不可能卡点消费吧,银子这种大额货币就需要找零了。那些碎银子就是消费时剪出来的,然后根据货物的价格,用戥子称出合适的重量。

这么一套操作完了后,消费者会掏出那个类似铜铃的东西。这器物里面装有蜡块,专门用来收集剪银子掉下来的银屑。

这程序听起来就麻烦,而且像孙家这样的家庭,日常用银子消费就太扎眼了,难保不会招上贼人。

所以孙志高兑换了五贯钱用于日常消费,剩下的银子则准备分散藏匿起来。

“儿啊!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孙母有些语论无次的问道。

“母亲,书中自有黄金屋……”孙志高把自已写小说的事情讲述了一遍,然后把这一切都归根于读书的功劳里。

“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为娘的坚持是对的,很多人都劝我让你别参加科举考试,认识几个字就行了。”

“说科举考试是个无底洞,能考上的都是文曲星下凡。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他们哪里知道我儿的本事。”孙母捧着碎银爱不释手,念念叨叨的说道。

直到天完全黑了下去,孙母的情绪才平复些。

一个寡妇能带着孩子在古代生存下去,自然是两把刷子的。再加上旁边有孙志高的查缺补漏,自然是考虑周全。

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孙母和孙志高把银子分别藏在了鸡窝里和灶台下面。

至于剩下的铜钱则藏在衣带、房梁和荷包里,反正秉着一个原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子里。

母子二人商量,还是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这样就不会引人注目。

不过到底是有钱了,孙母今夜失眠了。直到现在,她还觉得像做梦一样。自已给人浆洗衣物,辛辛苦苦一年落到手里也没几个子了。

就这,浆洗的活还受天气、市场行情等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低收入人群,还不稳定。

还是读书好啊!自已儿子今天拿回来的银子和铜钱,偌大的太平庄有几个人能做到。

自已早就看出来了,种地是没有前途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那还有啥意思呢。对于今天儿子本事,孙母有了具体的感受了。

看来那个算命的有些道行,等自已闲暇时刻就去庙里还愿。

以自已儿子的本事,飞黄腾达是迟早的事。到时候要让那些狗眼看人的亲戚,巴结都没有资格。

孙志高忙完事情就早早睡下了,明天虽然放假了,但是学习的习惯不能变。学馆每十天放一次假,这就是旬假。除了旬假,还有田假和授衣假,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和寒假。

早上正是头脑清明的时候,非常适合背诵文科知识。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文科,算学之类的只占据很少部分。文科类的东西需要背诵,理科则就需要天赋了。

孙志高前世就是因为数理化常年挣扎在及格线上而影响了考大学,这辈子终于不用受这个折磨了。

为了有直观的感受,孙志高阅读了古代的数学著作,其中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缀术》和《张丘建算经》。

每年科举考试的算学题都出自这几本书,无非就是变种,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孙志高翻阅了一遍,感觉以自已的水平能应付得来。

太平庄处于扬州地区,这里气候冬暖夏凉、雨热同季,全年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

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扬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非常发达。地区有钱了就会注重教育,所以这里的读书人比其它地方都要多,那竞争自然也就很激烈。

前世老师说:高考差一分就是一操场人。扬州的科考也不下于此,所以孙志高要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

科举考试重文轻理,学生们自然把重心都放在文科上。孙志高前世好歹是高中毕业,对于科举考试中的算学还是比其他人有优势的。

第二天早上,孙志高看着精神萎靡的母亲,就知道她昨天因为银子失眠了。这种事劝也没用,只能等以后慢慢习惯吧。

孙志高不是对自已有信心,而是对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信心,那个时代可是掀起了一股武侠热。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好多影视剧依然还在翻拍上映,已经成为一个世纪的印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