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高休养了几日后,就开始了自已的上学之路。
孙志高所在的村子为太平庄,就这名字就能代表出先人对于太平生活的期望。毕竟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
太平庄是附近较大的村庄,村庄有两千多户人家。这几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所以人口增长的很快。
这里的私塾教育非常普遍、种类多样。如富贵之家在家中聘请教师子弟的“教馆”;地方或宗族捐助资金设立的“族熟”;以及熟师私人设馆教授生徒的“学馆”。
孙志高上的是私人学馆,他挎着一个布制的书袋,里面放着学习使用的书籍和文房四宝。
他前世就是90后,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帮家里干活,除了学习不好,干活却是把好手,所以对这里适应的很快。
“系统,统子,统爹,统爷,芝麻开门……”
孙志高走在路上,心里嘀咕道。这穿越者必备的金手指怎么开启,不会到自已这就没有了吧!
若是有系统的话,那自已不得连中六元,然后封侯拜相、荣华富贵,想想就觉得爽。
自已现在走路,肚子里哗啦啦的响。早餐喝了一肚子恩西玛(棒子面粥),虽然昨天的猪肉有些骚味,但孙志高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这时候贵族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属于贱肉。这是因为现在养殖猪的技术和环境都不达标,所以猪肉中带有着挥之不去的骚气。
孙志高把所有能想到的口诀都念了一遍,可是依然没有听到系统的声音。唉,穿越者里就属我苦逼,还是老老实实的学习吧。
学馆离家不远,所以不一会,孙志高就到了。
学馆是由夫子家里的两间厢房改造出来的,正房是夫子家里的生活房屋。
夫子名叫夏澄泓,如今已过天命之年。夫子也是出身农家,后来走上科举道路以后,经过几十个春秋,最终还是卡在了解试上,只得了一个秀才的功名。
夫子看到自已半辈子还在秀才功名上打转,于是就放弃科举回家教书。
秀才虽然不能为官,但地位高于普通百姓,享有读书特权,见官无需跪见,可以免除部分税赋。
除此以外,秀才可以担任私塾教师,收入足以养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孙志高进入教室后,里面已经有七八个孩童了在玩耍嬉戏了。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悬挂着孔子的画像,画像左右写着“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两侧墙面上则是儒家经典里的话语,用于警醒世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志高,你没事吧。我听夫子说你生病了,好点了没?”说话之人是孙志高的同窗好友许文才。
其他玩耍的孩童们也围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询问着孙志高的情况。就在孙志高不知道先回哪个问题的时候,夏夫子不知多会站在了教室门口。
“都回到自已座位上去,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一会我会抽取你们的功课,谁要是不会,就等着挨板子吧。”
夏夫子严厉的声音回响在教室里面,刚才还围在孙志高身边的一群孩童,此刻四散而逃的回到了自已的座位上。
孙志高感觉前世上学时班主任的味道又回来了。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威压不下于猫和老鼠,那不定时出现在门窗面前的死亡凝视,相信是每个人学生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夏夫子头戴东坡巾,苍老的脸上不苟言笑,清瘦的身体被豆沙绿道袍包裹,脚上蹬着一双云纹履。
“孙生你出来一下,我有话和你说。”夫子说完就出去了,孙志高来不及多想,也紧随其后。
(在姓后面加一个“生”字,这是古代老师称呼学生的方式之一)
等到两人来到外面后,夏夫子转过身来说道,“孙生你身体好些了嘛?”
孙志高双手合拢,身体微微鞠躬行了个揖礼,这是表示对夫子的尊敬。
“多谢夫子挂念,学生已经痊愈了。”孙志高规规矩矩的回复道。
在养病期间,孙志高学习适应了这时代的礼节。古人很看重这个的,对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礼节。
有四个字很好的形容了古人众多的礼节,那就是繁文缛节。孙志高现在就是个小卡拉米,自已还是规规矩矩的按照时代的产物来吧。
“等下你和同窗借借笔记,把这几天缺的功课补回来。孙生你母亲供养你读书实属不易,以后不要给她添麻烦了。”夫子语重心长的教育着孙志高。
“学生多谢夫子教诲,必定铭记在心。”
“你记住就好,回去吧。”
看着孙志高离去的背影,夏夫子觉得这个学生有些变化。不论怎么样,总之是从好的方面发展。
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学习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上。一般都是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之后循序渐进,开始学习四书。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等学习要四书以后,最后就是五经了。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除此以外还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其注释书本身就有28万字,再加上四书和五经的内容,考生需要背诵的总字数达到71.84万字。
你以为这就完了嘛?学子们想要参加科举考试,还得掌握经义、制度、文艺等方面的知识。
经义是考考生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制度是考生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文艺是考生的诗文写作能力,其中包括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
反正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科举之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夹杂着太多人的苦辣酸甜了。
当然大家也不要笑话那些失败的考生,他们有时候只是因为运气、身体等原因而落选的。
中国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名人有:“诗圣”杜甫、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心学大家王阳明、《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这些人哪个不是大名鼎鼎的杰出人物,在各自的领域中独树一帜。难道他们不聪明嘛?
孙志高给他们科举考试的失败总结成一句话为:时也,命也,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