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丙班

夫子和孙志高一同回到教室,孙志高叫上凯哥儿帮自已抬书桌。

其他同学见此很疑惑,这搬桌子是什么意思,难道孙志高被夫子开除了?

可这书桌是学馆的东西,孙志高被开除只要带自已的东西就好了。再说了,大家谁不知道孙志高是夫子的宝贝疙瘩。

琛哥儿看见夫子在旁,但还是壮着胆子问道:“二哥,你这是要去哪里?”

听到堂弟的话,孙志高回头说道:“我要去隔壁的丙班学习了,以后你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过来找我,你们也一样。”孙志高对着其他小伙伴们说道。

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觉得意外,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孙志高的实力就摆在那里,月考年考稳居第一。平时面对夫子的提问也是对答如流,其不论是成绩,还是毛笔字等,都是众人里最好的。

夫子曾夸孙志高的字可以比肩甲班的同学了。要知道甲班可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他们求学最少都有四年的岁月了。孙志高上学还不到半年,这人和人真是不能比。

对于孙志高的离开,大家还是心怀不舍的,尤其是学习队伍里的成员。当然也有例外,孙志高的便宜大哥孙志卿就很嫉妒。

孙志卿也是八岁启蒙,按照学馆的学制,丁班启蒙一年就可以升入丙班,当然这是需要通过考试的。

绝大部分人都能通过考试,毕竟只是启蒙阶段,夫子出的题也不会很难。

孙志卿就是极个别的例外,他参加了两次升班考试都没通过,如今10岁的他是班里的“老大哥”。

夫子曾和其父亲沟通过,言语中委婉的提醒到孙志卿不适合读书,但孙志卿是大房的长子,深受父母的宠爱,再加上他自已又会给父母画大饼,所以就一直留在学馆。

上学虽然苦一点,那也比回家干活强多了。孙志卿虽然没有学习天赋,但他却集合了父母身上的奸懒馋滑。

自家姐姐没出嫁前经常早出晚归的干活,孙志卿可是注意到过姐姐的手,那手上面满是厚厚的茧子和各种擦伤。

他可不想变得和姐姐一样,自已当牛做马,父母在家里睡大觉。至于弟弟与我何干,这以后还得跟自已分田产呢,是个麻烦。

对于孙家几兄弟的表现,夏夫子和他的侄子也曾感叹,这差距也太大了。大房和二房的孩子犹如云泥之别,三房的孩子普普通通,不过跟着孙志高后,倒是变化了些。

按照夫子的意思,孙志高和凯哥儿两人把书桌放在窗边。

孙志高打量了一下新环境,教室布置的和丁班大同小异。再看着书桌的数量,也和丁班学生相差不大。

丙班属于基础班,所以人数挺多的。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学生们最终离开的地方,毕竟参加科举需要学生优秀的天赋、家境殷实等,这村里没多少人能达到这些条件。

也就是这里地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些,文风蔚然。太平庄的村民们略带富余,所以他们希望后代子孙能过得轻松些。送他们读书识字,以后出来当个伙计账房。

丙班的同学也好奇的望着孙志高,随着铁磬响起,凯哥儿依依不舍的告别。

等到众人到齐后,夫子站在孔子画像前说道:“从今天开始,孙志高将在丙班学习。他年龄最小,希望大家多多关照他。”

夫子的话讲完,同学们都看向孙志高。孙志高站起来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随后进入课堂时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先生一边念着文章,一边逐字逐句的讲解其中的含义。

孙志高拿出课本聚精会神的听讲。这本《大学》全文约1700字,,书中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孙志高虽然有些前世的阅历,但他前世的考试不考这些,那大家自然也就不学了。所以孙志高现在和班里其他同学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科举考试始从隋朝,传到本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科举考试的考题就出自那几本儒家经典,几百年来,考官们都出遍了。为了达到考试筛选的目的,一种特殊题型应运而生,那就是截搭题。

截搭题就是考官们把不同书籍的句子强行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题目。

这考的不仅是考生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储备量,还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所以是十分的难缠,真是不当人子。

孙志高吐槽归吐槽,他想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服从这种规则。

再说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科举考试的出现好歹给了底层百姓一条上升之路。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漫长的1300年多年,科举为国家遴选出多少人才,它对于历代封建王朝,乃至后世的高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一堂课,孙志高听的如痴如醉。学习最怕的就是听不懂、跟不上,而且你自已天赋有限,即使用尽全力也是云山雾罩,这就是孙志高前世学数理化的历程。

和数理化形成相反的是他的文科,尤其他还是个历史爱好者。小时候用收音机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后来有了电视机,孙志高又转战百家讲坛等栏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经常能和历史老师接上话,说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那种自信、成就感反过来催促着他以更大的热情精力投入进去。

孙志高今生具备文科生最羡慕的能力,过目不忘。再加上前世的阅历和今生的全身心投入,孙志高感觉自已的灵魂在与书中的先贤话语共鸣。

夫子一开始也留意着孙志高,毕竟从学馆建立以来,他是第一个被允许提前升班得,夫子也怕自已会拔苗助长。

一个人是真学习还是装模作样,从教多年的夫子自然是能分辨的出来。看到孙志高很快就进入状态,夫子也就放心了。

对于这个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干预,孙志高不同于其他同龄人的多动好玩,他拥有很高天赋能力的同时,自律这一宝贵习惯也体现在他的身上。

毫不夸张的说,孙志高是夫子带过最省心省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