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拜师

在夏夫子的监督下,大伯父不情愿回家取了五贯钱。大伯母得知本想来闹一闹,可她听到这是夏夫子的意思后,便也只能忍气吞声。

大房通过女儿的彩礼发了一笔横财,所以拿出五贯钱是没有压力的。但就这样拿出去,两口子还是心疼万分,得想办法弥补这个损失。

这次的祸事因为大儿子所起,正好孙志卿被学馆开除了,以后就在家干活还债吧。大伯父和大伯母是偏爱长子,但他们更爱自已。

至于小儿子还是保持原状,上学太费银子了。再说上次孙志邦偷五两银子的损失还没回来,接下来两人得盯着两个好大儿干活。

孙志高从大伯父手里拿过来五两银子,他知道这是堂姐的彩礼,要不然一般老百姓手里是没有银子的。

至于文父拿来的就是铜钱,这才是老百姓日常使用最多的钱币。这五串铜钱新旧不一,其中版本众多。

自铜钱出现以来,每一任新帝登基都会铸造发行新的铜钱。孙志高打量着手里几串铜钱,看文父的样子,这下家里是元气大伤了。

但这个钱他收的心安理得,如果自已被栽赃成功了,那他这辈子就完了。别说考功名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就是种地也不好干。到时候除了重新撞大运,孙志高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此间事了,孙志高单独找到夏夫子说了断亲的事。

对于孙志高的惊人之言,夏夫子并不感到意外。这孩子少年老成、胸有成算,他有时候感觉孙志高像同龄人一般。

“既然你都想好了,夫子我就替你走上这一趟。”夏夫子也没在劝什么,毕竟这是学生的家事。

“学生谢过夫子为我主持公道,我今后必定铭记于心。”孙志高站直身体、整理衣裳后,行了一个大礼。

“不必如此,这是为师分内之事。有道是教不严师之惰,夫子还要请你原谅我呢。”夏夫子坦坦荡荡,他也不是腐儒,所以毫无身架的向学生表示歉意。

对于夫子的主动道歉,孙志高深感敬佩。天地君亲师,可见老师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夏夫子做为秀才相公能够主动向自已的学生认错,足见其心胸豁达。

“夫子言重了,要怨也是他们两个心术不正,夫子你已经尽力了。”孙志高诚心诚意的安抚道。

夏夫子感受到孙志高的心意,于是他准备把心里话说出来。作为夫子,谁不喜欢好学生呢。

孙志高这段时间的表现实在是太令人瞩目了。夏夫子惊讶于这个学生的天资和持之以恒,更难得的是,孙志高并没有因为好成绩而骄傲自大,他的心智成熟远超过一般人,说话做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夏夫子感谢上天让这个好苗子出现在自已的学馆,于是经过夏夫子的长久观察后,他决定收孙志高为关门弟子。

夏夫子已年逾半百,家中子弟也没个读书的料子,眼下只有侄子取得童生功名,算是矮个子里拔高个。

他这辈子就卡在乡试上了,若不是他醒悟过来,家中妻儿老小还得跟着他吃糠咽菜。人有时候不得不服,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如同云泥之别。

夏夫子在孙志高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他把自已这辈子的遗憾就寄托在孙志高身上了。如果孙志高有一天金榜题名,那他做为老师也是脸上有光的。

“孙志高,你愿意做我门下的弟子嘛?”夏夫子紧盯着孙志高的眼睛问道。

孙志高被夏夫子这一下整的猝不及防,这也太突然了。自已也算赶上一次天上掉馅饼了,普通农家子弟能拜一个秀才做老师,那他可占便宜了。

首先在学业上,夏夫子会把自已的毕生所学和科考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这正是孙志高眼下最缺的。

其次就是身份上的便利,秀才放在县府不算什么,可在乡村还是很有排面的,谁都得给三分面子。那自已做为秀才的弟子,也是能沾上光的。

“学生何德何能得夫子看重,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孙志高反应过来,立刻行磕头大礼。

“好孩子,地上凉,快起来。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夏怀远的弟子了。我记得你还没有字吧?”夏夫子今天收到一个天资聪颖的弟子,所以他的心情非常愉悦。

”字”对于古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都是在行“弱冠礼”后取“字”的。一般都是由父母长辈或者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师长取得,“字”代表了美好的祝愿。

当然事无绝对,许多人也会在弱冠之前获得“字”的。一个人若是有了“字”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要不然就是不尊重对方。

“你名字里的志高出自《庄子》书中的:志则不可夺而夺之,用则不可而惜之,勇则不可久而专之,刚则不可过而强之,此之谓志高。”

“你是家里的长子,肩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瑾是一种美玉,寓意人的品德高尚、纯洁无瑕。两者合二为一,你以后就叫伯瑾吧。”

“伯瑾你天资聪颖,我希望你要吸取这次的教训。先做人再做事,切不可如那两人一样误入歧途。”从伯瑾这个字中,就能感受到夏夫子对孙志高的期望。

“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不敢忘却师父的教诲。”对于夏夫子给自已起的“字”,孙志高还是很满意的。

以后咱也是有“字”的人了,而且这“字”还是身为自已师父亲自起的,意义重大啊。

学生有很多个,弟子却是有数的。这种师生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牢靠,因为父子关系是单方面付出,而师生关系是互助互利。

要不然自从科举考试诞生以来,皇帝要亲自举办殿试。只要你是参加殿试的考生,那就是天子门生。

往下的主考官也是如此,官员们通过同乡、同窗等拉关系、入圈子。和你一起上学的,同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这以后都是官场上天然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