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稿费到账

心间欢喜如花绽,眉宇飞扬笑意添。笑语盈盈人欲醉,欢歌阵阵乐无边。

孙志高为啥开心呢,因为他的稿费到了。距离上次稿费来的日子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又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这次书坊发来的稿费有260两银子,比上次足足多出了60两。其实孙志高从学馆同窗的口中就得知,自已的小说如今多受市场欢迎。

本朝商业经济空前的繁荣,这一情况导致了市民阶级的大量出现,这些广泛的下层社会人员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精神需求也被提上日程,而小说就是个很不错的渠道。

书坊东家在信中表达了对孙志高拜师的恭贺,并送上一把宋剑做为礼物,想必主要还是看在自已大师兄的面子上吧。

这次稿费暴涨了60两,这也离不开大师兄的面子。孙志高和书坊签的合同是4、6分成,但实际上孙志高根本不知道具体的销售账目。

那他为什么还会争取呢3成和4成的差别呢?这主要是为以后的发作留下师出有名的借口。孙志高现在是年幼无力、布衣白身,可他以后迟早会考取功名,东华门外唱名者。

今生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和前世的人生阅历,他有这个自信。原身能12岁考中秀才,那也是天才儿童。所以两两相加,产生的效果就是1+1>2。

本来还想着等个几年,没想到得师父另眼相看,自已得以沾了大师兄的光。果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何况自已这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师弟呢。

要不然全天下的莘莘学子们要发奋图强的考取功名呢,自已只是有了一个做官的师兄就享受到了诸多隐形的好处,若是自已得中,那还不得原地起飞啊!

本朝的真宗皇帝说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锤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可见,只要你金榜题名,你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事业爱情都能解决,所以才刺激着天下学子们寒窗苦读。

孙志高这次没要官交子,毕竟那玩意适合长途出门或者是商业贸易。家里有那200贯官交子就足够了,等自已以后进京赶考的时候用。

要说放心,还得黄金白银。前世历史书上提过官交子,孙志高还专门看了这方面的书籍。

官交子发行的初期,朝廷管理的非常严格。等到后期的统治者滥发纸币,导致官交子的急剧贬值,最终整个国家通货膨胀,社会各阶层人士弃用纸币离场。

说起纸币,就不得不提洪武大帝朱元璋了。他以布衣之身夺取天下、统一华夏,收复了汉家王朝丢失了两百五十多年的中原地区,克复了丢失六百年的河西之地,光复了自五代十国丢失的燕云十六州,延续了中华文明。

这么一个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朱元璋却在货币上搞出了许多骚操作。

例如老朱随意印刷赏赐纸币,仅在1390这一年中,他就赏赐出9500万贯宝钞,以当时的货币体系,等于老朱一年就打赏出明朝两年半的国家财政收入。

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之后的南宋、金、元都在发行运用纸币,虽然出现过不少问题,但国家发行纸币之初都准备了相应的本金,且允许老百姓用纸币向国家兑换金银铜钱。

朱元璋则没有准备本金的意思,他只是用强权强力推行宝钞。用宝钞给官员发俸禄,给士兵发军饷,给将帅发奖励,赏赐外国朝贡使团。

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朱元璋全面推行宝钞,可他只注重发钞,不重视回收。

还明确的颁发了许多不平等规定,商税之中的宝钞被严格限制。允许百姓用金银兑换宝钞,却不许百姓用宝钞兑换金银。

初期允许农民用宝钞交粮食税,到了洪武十九年停止征收宝钞。自已发行的纸币,国家却拒收,如此纸币贬值、没有信用的货币,所有人都不认可。

百姓们看宝钞不靠谱,于是纷纷改用铜钱。朱元璋见此开始铸造铜钱,可他的铜钱质量太差了,百姓们不认可,于是被迫大规模的使用唐宋元时期的铜钱。

因为这几个朝代铜钱制作精美,含铜量高,所有人都认可它的价值。可社会货币依然不够用,这时候民间私人铸造的铜钱开始流通于市场,那些无良之人为了赚钱,其所铸造的铜钱掺铁掺铅。

自朱元璋驾崩后,他推行的宝钞彻底作废。不过其儿子朱棣也喜欢超发纸币,还专门规定不许倒钞、旧钞破钞不许回收。

放眼276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其货币税收体系一塌糊涂,从朱元璋开的坏头,直到崇祯时期也没彻底解决。

看未来远不如看过去来的清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朱元璋就算是照抄宋朝的作业也不至于此吧。只能说,不管在厉害的英雄豪杰,其本身都会因为认知而产生局限性。

孙母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睛都直了,相比较于两张薄薄的宝钞,一堆银子放在眼前,对人的感官来的更加刺激。

“乖乖啊,怪不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呢。”孙母转过头看着儿子,满眼骄傲的说道。

本朝的老百姓根据地区和职业的不同,年收入平均在几两到十几两银子之间,而孙志高这次拿到的书稿费,孙母就是给人浆洗一辈子衣物也赚不回来。

当然这个很难模仿,首先孙志高是个穿越者,他“写”的是前世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

再者他穿越来的朝代商业发达,藏富于民,小说具有着广袤的市场和庞大的消费群体。

再者就是孙志高有师父师兄们的庇护,所以书坊才给了这么多的稿费。要不然你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想拿到这么高的稿费是很难的。

有了秀才师父,孙家不用像以前那样藏拙了,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了。

“母亲,等明年天气暖和的时候,咱把旁边空余的两间地基利用起来,盖它两间砖瓦房。”孙志高早就受够了这茅草屋子。

托扬州温暖的时候,茅草屋子足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可这里是潮湿的南方,最不缺的就是雨水。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面不下了,屋里还是局部有雨。

这师兄师姐们送的礼物正好被收纳进书箱里,书坊东家还送了自已一把宋剑。古代读书人的“三大件”——古琴、佩剑和书箱,自已就差古琴了。

这要是碰到梅雨时节受潮了,孙志高到时候肯定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