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 章 年关将近

纸里最终是包不住火的,孙志高家和大伯父一家断亲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大部分人对于孙家二房断亲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大伯父一家的名声在外,属于迎风臭十里的存在。

消息传到薛家村,孙志高的姥爷和姥姥不放心女儿和外孙,还专门打发两个儿子前去查看。若是有什么委屈,娘亲舅大是可以为其撑腰的。

对于两个舅舅的来意,孙家母子表示万分感谢。孙志高亲自下厨,整了一桌硬菜,给两个舅舅吃得是赞不绝口。

席间孙母谈及到了儿子刚拜师秀才相公为师父,两个舅舅对孙志高更是刮目相看了。原来不知不觉间,那个小小的外甥已经成长起来了。

大舅盘算着年后就把儿子送到学馆,自已眼前的外甥不就是最好的榜样嘛!人还是得读书啊,要不然家族世世代代种地养鱼,永远都改变不了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

二舅则是感叹姐姐生了一个好儿子,好儿子有一个就够了,姐姐以后有享福的日子了。

二舅想着要不然和姐姐结个亲,自已外甥是个出息的,亲上加亲岂不更好嘛。不过这科举考试花费甚大,附近十里八乡的读书人没几个考上秀才的,眼下外甥还小呢,还是在观察几年吧。

一顿好吃好喝招待之后,宾主尽欢。几人闲聊了一会后,两个舅舅就告辞了。农家总有干不完的活,既然姐姐和外甥无恙,那他们就放心的离开了。

大舅回去和父亲描述了太平庄之行,自已妹子和外甥不仅安然无恙,还因此因祸得福,外甥孙志高被夏夫子看中收为弟子。

做为附近十里八乡唯一的秀才,夏夫子的大名,姥爷当然清楚了。女儿家以后有秀才相公的庇护,生活就更有奔头了。

“父亲,过年后我打算把君清送去学馆。外甥以前唯唯诺诺、意气消沉,当然这也怨不得他,谁让妹夫走的早呢。”

“可自从外甥上次來,我就觉得这孩子变化太大了。我听人说,读书可以明智。君清过年都九岁了,也该送去学馆了。”大舅和父亲商量道。

之前就准备送儿子去学馆了,只是母亲和妻子舍不得儿子受苦,这才拖延至今。

大舅亲眼目睹了外甥身上的巨大变化,这次是铁了心的要送儿子去读书,只不过还是要征求父亲同意的。

俗话说隔辈亲,姥姥想说些什么,但她又怕自已耽误了孙子的前程。大舅母更没有发言权,所以此刻屋里众人静等着姥爷的决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都会走在孩子前面的,不可能永远庇护他。君清以后要想在这世上立足,总要学点安身立命的本事。”

“再说我看志高这孩子有出息,趁着这个机会,让君清多和他表哥学学。不是说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姜还是老的辣,姥爷看的更长远些。

外孙是个有出息的,可外孙再亲也不如亲孙子。等自已和老伴、儿子百年以后,表亲也就断了,所以要让孙子早早和外孙建立关系。

大舅得到姥爷的支持,心里在无迟疑。至于儿子的想法,那不重要。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那就打一顿,一顿不行就两顿三顿,直到打服为止。

孙志高的心态倒是很稳,拜师前什么样,拜师后还是什么样。当然也有变化,他弟子的福利就体现出来了,每天放学迟走半个时辰,师父给他开小灶。

夏夫子发现自已这个小弟子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很优秀,但他为了防止徒弟骄傲就故意不说。刚升完班不长时间,过犹不及。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辅导刘瀚鸣的事就泡汤了。不过刘老丈对此并不在意,让孙志高继续免费看书。毕竟刘瀚鸣假期时间经常去孙家,娱乐时间也不耽误学习,让刘老丈很是省心省力。

弹指韶光,素华流年。白云苍狗,星霜荏苒。

时间不知觉间逼近腊月,孙志高即将要面临今生的第一个春节。当然这时的人们实际上称呼为元旦,后世的民国实行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才改称春节。

学馆里的学生们人心思动,毕竟都是些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向往热闹的。

90后的兄弟们小时候应该感受过,那时候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孩子们盼望过年主要是因为过年就有新衣服新鞋穿,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大鱼大肉和长辈给的压岁钱。

那时候穷而开心,后来长大了,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太多了。毫不夸张的讲,可以达到从前天天过年的水平。物质条件是上来了,可那种童年的年味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二哥,等放假了,咱们一起玩捶丸。”琛哥儿还没放假呢,就已经想着假期娱乐的事情了。

孙志高也没扫兴就答应了下来,毕竟元旦一年才一次,是该好好放松一番。

就如本山大叔说的那样,春节是辛苦一年的人们阖家团圆的时候,就应该以快乐为主。大家一年365天都在被教育,春节就负责快乐就行了。

捶丸由瓷土烧制而成,表面绘有彩色图案,整体圆润精致,体现了当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捶丸其玩法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

本朝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等其他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后世的许多习俗都是从本朝流传演变而来,例如一日三餐、春节放鞭炮等等。

锤丸不算幼稚,所以孙志高答应的很爽快。他外表是8岁的身体,内里却是成年人的灵魂。让他和孩童玩幼稚游戏,他真的有羞耻感,融入不进去。

人生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孙志高虽然是带着记忆穿越到孩童身上再活一次,但他的心态却再也回不到年少时期的无忧无虑了。

元旦是大节,所以本朝的仁宗皇帝规定了7天的假期,让天下的臣民在这7天里尽情的狂欢。

我们的千古名臣包青天却在这上面干了一件讨人嫌的事情,他上书给皇帝奏明,说元旦放7天假太长了,应该改为5天。

皇帝当时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下其他大臣们就不满意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们开始迟到早退,反正要拖延的时间达到7天。后来皇帝见此又恢复了之前的7天假期,这个事情在《文昌杂录》一书中有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