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诗词之道

在众人心心念念的盼望下,夫子宣布明天正式放假,元旦假期为七天。底下的学生们要不是碍于夫子的威严,恐怕早就跳起来欢呼雀跃了。

即便大家按捺住心头得狂喜,可仍挡不住彼此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所说之事无非就是吃喝玩乐。毕竟少年不知愁知味,这也是人生中最后无忧无虑的日子了。

“伯瑾,假期你准备做什么?”贺强兴致勃勃的问道。

班里的学生只有孙志高一个人取了字,所以别人都称呼他的字,谁让他有一个秀才师父呢。其他人没有字,孙志高就称呼他们的名。

前世上学的时候,关系好的同学朋友都是互相称呼对方的外号,毕竟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外号叫的时间长了,名字倒是记不清了。

“逛集市采购年货,去我舅家捞鱼,玩捶丸……”孙志高想了想,事情还挺多的,这个年一定很充实。

“到时候我找你们去,咱们一起玩。”高义想到明天放假,神情欣喜若狂。

“我奶奶做了许多好吃的,到时候我给你们带些运司糕吃,我最喜欢吃这种点心了。”说话之人名叫金顺,是孙志高丙班新认识的朋友。

俗话说:老小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金顺做为他家的长孙,其家庭地位毋庸置疑。金顺父母在镇上经营着一家脚店,他爷爷奶奶舍不得大孙子离开,所以金顺就留在村里上学。

脚店是本朝的一种商业设施,相当于现代旅馆和便利店的结合体,一般位于交通要道上,负责给过往的行人客商提供餐饮服务和临时休息的地方。

孙志高所处的扬州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于此。

扬州不仅商业发达,造船业也是独步天下,所以运输业也是蓬勃发展。

朝廷在此专门设立了盐铁转运使,负责管理盐业和航运事务,于是扬州又吸引了大量的盐商聚集在此。

发达的商业经济,众多拥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金顺的父母看到了商机,于是就在镇上开了一家脚店。虽然每天忙的也是起早贪黑的干活,但一年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太平庄不在交通要道上,有时村里还会有过往的行商借宿,老百姓也能多一项收入来源,由此可见扬州商业的繁荣。

金顺他家的条件高于村里大部分人家,再加上其父亲是个孝顺的,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所以金顺从不缺零嘴。

孙志高和几个朋友定下了假期约定,他把心思又投入到学习当中。毕竟他前世不是小孩子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孙志高从不会觉得凭借着自已的天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每个时代都不缺天才,而科举考试则是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一批人,其中还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复读生。

自已最大的优势就是多了些后世的见识和经典的储备量。孙志高虽然不想做文抄公,可奈何他本人在诗词上面没有天赋。他自已不是没有努力过,可做出来的诗词最多也就是打油诗的水平。

古代读书人诗词做的好,那对于个人名声和仕途的发展可是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孙志高又怎会放着前世带来的“宝山”而自废武功呢。

不过说起诗词一道,中国古代涌现出太多才华横溢、天人之姿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了,仅唐代一朝的天才就层出不穷。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鬼”李贺;“诗奴”贾岛等。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说谁是古诗词里的第一,相信大家各有所爱、难分伯仲。可在这一股清流当中,孙志高对三股泥石流最为记忆深刻。

他(她)们分别是乾隆皇帝、张宗昌和贾浅浅。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4028首诗,其作诗数量堪比整个唐代2000多位诗人留下来传世作品的数量,真可谓“学贯古今”。可惜乾隆皇帝留下了这么多首诗,却只有一首入选了小学教材。

乾隆皇帝的诗收录于《乐善堂全集》、《御制诗初集》、《二集》等当中,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阅一下,体会一下百年前乾隆皇帝的文采。

雪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诗词的灵感来源和素材,今天我们就欣赏一下这三位大才的作品。

《飞雪》

作者:乾隆皇帝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诗的背景为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游西湖,正当他沉浸在西湖的美景当中之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

此情此景当然要吟诗一首了,乾隆皇帝于是吟出了《飞雪》的前三句,就在他卡在第四句的时候,一旁的纪昀连忙补救,才有了最后那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

接着我们欣赏民国大诗人张宗昌的大作。

《咏雪》

作者:张宗昌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哇筛石灰。

做为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还有许多代表作,如《大明湖》、《混蛋诗》、《吟闪电》等。虽然没有什么文学艺术,但也能逗大家一笑。毕竟笑一笑十年少,也是具有观看价值的。

下面这个就是现代著名诗人了,她就是闻名全网的贾浅浅。她的作品内容充斥着大量的屎尿和元素,可以说是很黄很暴力。

《雪天》

作者:贾浅浅

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

是不是很“惊为天人”,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搜寻她的其它代表作品,如《Z小姐和Z先生》、《黄瓜,不仅仅是吃的》等。

其他大家的诗词文章,兄弟们上学时一定没少“深受其害”,背诵不下来就会面临老师的处罚。

当时大家不知其意,可当你长大后面临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或是某一个风景,你就会突然懂得了少年时期背诵枯燥乏味经典作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