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采购年货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孙母准备明天蒸馒头,再炸些麻花和豆腐。根据孙志高的提议,孙母今年也是奢侈了一把,直接跟豆腐坊订了一锅豆腐。

孙志高对这锅豆腐早就有处理方案了。拿回豆腐平分成三份,一份留着白豆腐现吃,剩下两份分别油炸和冷冻,这样一锅豆腐可以吃出三种味道。

“二嫂,你收拾好了嘛!咱们得早点出发,要是去的晚了,集市上就是人挤人。”三伯母推开家门进来说道。

三伯父紧随其后,他随手把门关上。扬州虽处于亚热带,但眼下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白天气温在零下四五度,不关门家里的热气都跑了。

“三伯父、三伯母,凯哥儿和琛哥儿没来嘛?”孙志高见三伯父关上了门,于是出口询问道。

这哥俩早就盼望着去逛集市了,看来最终没通过父母这关。

“他们两起不来,再说我和你三伯母都出去了,家里还得有人看着呢。”三伯父说话间,嘴里的白气在空气中弥漫着。

孙志高点头称是,父亲这三兄弟里属三伯父家人丁兴旺,三房共有三子二女。这普通人家的子女多了,肯定比不上现代独生子女的一家人围着的待遇。

就说孙志高前世小时候,村里许多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那时候可没有机械化信息化,种地干活全靠人力,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天天早出晚归,所以大姐或是大哥承担父母一部分的职责。

孙家母子很快就收拾好了,一行人准备出发去镇上采办年货。

“二嫂,你就拿个竹篮,那才能装多少东西。”三伯母看到孙母只挎了个竹篮子,于是不解的问道。

孙志高被母亲全副武装,每个母亲都生怕自已的孩子冻着了,于是孙志高体会了一把“沉重”的母爱。

三伯父准备的很充分,他背着竹筐,手里还提着布袋。刚才进家嫌不方便,就把这些家伙事放在了院里,看来是要大批采购一番了。

“是啊二嫂,这一年就这么一次,镇上集市的东西又便宜,还不趁机多买些。”三伯父也跟着劝说道。

孙母听着三房两口子的劝说有些哭笑不得,自已今天是被误会了。

“三伯父、三伯母你们误会了,我们家里的背篓坏了,这不想着去集市上买上,顺道就解决了放置年货的问题了嘛。”孙志高开口解释,两人一听就全明白了。

四人准备好就出发了,孙家母子轻装上阵更是没问题。他们原以为出发的时间已经很早了,没想到去了码头,这里早就热闹起来了。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人们出行多选择舟船。这些舟船驻留的地方就是码头,码头不仅是人们出行的站点,同时也是货物中转的枢纽。

长此以往自然吸引了许多人在此讨生活的人们,形成了特有的码头文化。

码头上常见的有三种船型,它们分别为漕船、货船和小艇。

漕船主要是用于运输粮食的;货船用于运输物资,船头部分比较平缓,主要是为了方便货物的进出。

孙志高他们所坐的小艇空间小巧,主要用于短途运输货物或载人。母亲付了铜钱以后,孙志高随着队伍登上小艇。

耳边传来孩童的吵闹声,大人们的交谈声,偶尔还穿插着斥责声,声声入耳,孙志高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

“还是咱们家志高省心,你在看看那些。”三伯母对孙母夸奖道。

三伯母之前对于丈夫帮扶二房颇有微辞,但也不会再明面上反对。

聪明的女人都会在外给自家男人留着脸面,这现下眼看孙志高是个上进的,背后还站着一个秀才师父,三伯母对他就更上心了。这回也不说丈夫救济无底洞了,反而夸奖丈夫有先见之明。

三伯父对妻子的双标很是无语,这还不是看志高拜了个秀才师父嘛,自已哪有她说的那么现实。不过这些年家里全靠妻子操持,三伯父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尤其还是当着嫂子、侄子的面。

孙母听着妯娌夸奖自已的儿子当然是高兴的,好在孙志高事先叮嘱过,要不然嘴里得迸出宰相根苗之类的话语了。

前世小时候经历了挤公交车,直到后来私家车普及开来,才脱离了满是汗味烟味的狭小空间。这一世依然逃不掉这个过程,孙志高前世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体验了挤船。

还是要努力奋斗考取功名,要不然一辈子都这样,那不是白穿越了。

随着小艇划到镇上的码头,乘客们迫不及待的一拥而出。也不知道他们在急什么,孙志高示意母亲最后出,伯父伯母见状也不着急。

随着一波高潮过去,四人这才慢悠悠的走下小艇。等他们的脚刚落地,船家就迫不及待的划走了。

也是,眼下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赶往镇上过年,船运正是旺季,挣钱当然动力满满了。老百姓不怕受苦受累,就怕挣不到钱影响妻儿老小。

几人经过商量决定先买背篓,毕竟孙志高家就拿了一个挎篮,装不下太多东西。

篾匠为手工业者,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他们挣得是辛苦钱和手艺钱,一般以竹子为原材料,毕竟南方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竹子。在篾匠的手中,他们把随处可见、平平无奇的竹子化为各种生活用具和手工艺品。

四人跟随着人群来到一处篾匠摊上,这都是附近的百姓编出来贴补家用的。

孙志高仗着人小灵活钻入摊前,只见空地上摆放着簸萁、背篓、箩筐、筛子等用品。看到有自已需要的背篓,孙志高也没急着开口。

因为他不了解价钱,此时开口询问容易被宰。孙志高听着旁边妇女们讨价还价的过程,没一会他心里就有数了。在砍价这一领域,中老年妇女的战斗力杠杠的。

等孙母她们挤进来的时候,孙志高把背篓的价格一说,孙母也就心里有数了。既然价格水分挤的差不多了,孙母也没在多磨叽,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么快就买完了?”三伯母疑惑的问道。

她们这些女人买东西哪个不是货比三家,对半砍价半天。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辈辈穷。过日子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小老百姓收入有限,那就只能精打细算了。

“不用,有这些人替我把关了。”孙母手指着摊前口若悬河的妇女们,得意的说道。

“果然是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我又学了一招。”三伯母恍然大悟、面露欣喜,这样效率多高啊,学到了学到了!

有了趁手的容器,四人这下开始了正式采购。孙志高也体会了久违的体验感,前世随着电商经济的兴起,人们的吃穿用度都是从网上下单。科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却丢失了那种热闹。

香火纸钱、瓜果蔬菜,还有过年用到的年画、桃符等。虽然如今有了孙志高写书的大笔进项,但孙母依然保留着节俭的性格,这可能是以往贫穷养成的习惯吧。

华夏人民全面解决温饱时间在近代,孙志高身处的前世,许多爷爷辈的人依旧很节俭,因为他们真的过过苦日子,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会伴随着一生。

孙母知道自已儿子毛笔字写的不错,为了省钱,她只买了些红纸,准备让儿子到时候写,这样一来不又省下了嘛!三伯母照样画葫芦,孙志高身上又多了一项任务。

集市商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既有本地生产的商品,还有其他国家漂洋过海来的商品。

如高丽的香药,大食的香料、药材、珠宝等。孙志高原本感觉自已的身家也算有些底子了,可一问香料的价格他就沉默了。

好家伙,这玩意按两算钱,真正的奢侈品。在看购买的人群,身上穿着的都是锦袄、裘皮等,身后还跟随着下人,一看就是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