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就很好的描述了当时过年的热闹和仪式。
现代许多节假日的仪式都是从前传下来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仪式无非两种寓意,一种是驱邪避难保平安,另一种就是讨个好彩头。
首先就是燃放烟花爆竹,这个习俗源远流长。古人认为有一种名叫“年兽”的怪兽要危害人间,但“年兽”害怕响声,人们最初用火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来吓退“年兽”,这就是最早的爆竹。
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人们将其应用于军事、娱乐领域当中。本朝烟花爆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工匠们还研发出了连环爆竹。
孙志高听师父说,京城的元旦烟花那才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烟花技术的发展还促成了一种新型表演方式的出现,那就是“药发傀儡。”通过火药引线点燃火炮,使得里面提前折叠好的纸制人偶骤然伸展开来并飞腾旋转。
忙碌了一个多时辰,孙志高这个临时大厨终于把年夜饭都搞定了。他结合了眼下的习俗和前世的习惯,也算是古今结合了。
炉焙鸡,仅用酒、醋、盐三种调料烹饪,置于砂锅中文火慢炖,把美食交给时间。
盏蒸羊,这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道菜。羊肉可是老百姓平时难得吃上的肉类,本朝国土上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所以导致牛羊马等牲口价钱高昂。
再加上皇家十分喜食羊肉,上行下效,羊肉引得权贵阶层的追捧。有数据表明,皇宫里每年都要吃掉40万斤羊肉。
接下来就是假蛤蜊、东坡豆腐、骊塘羹、春盘等当代过年席面上不可或缺的菜肴。
因为前世的习惯,孙志高还包了一盘饺子。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包饺子。要不然每年春晚,节目组都会来上一句“包饺砸!”
不同于前世的习俗,现在的人们过年是不吃饺子的,他们过年吃馎饦。这是一种面食,最早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创造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
“母亲,上桌吃饭吧。”孙志高把最后一个菜放到桌上,开口招呼着母亲。
“这是什么,有什么寓意?”孙志高看着母亲端着一个盘子,盘中放着柿子、橘子和柏枝,不解的询问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但前世过年的习俗和古代相比,还是变化省略了不少,所以孙志高对如今过年的习俗没有十分的了解。
“柏柿橘,谐音百事吉,寓意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孙母嘴上解释着,手里的活不停,她把柿子和橘子都掰开。
孙志高自然不会说什么封建迷信,大过年的不就讨个好彩头嘛!而且科学也有很多解释不了的事,自已穿越不就是最大的未解之谜嘛。
人类信仰神明最早来源于心理慰籍和安全感,因为那时的人类比较弱小,面对自然灾害和毒虫猛兽,他们的生存繁衍很艰辛。
同时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对力量的崇拜,因为神明是不存在的,他(她)只是人们想象之中的产物罢了。
有一个很有兴趣的故事说:有一个信徒对观音菩萨非常崇拜,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观音菩萨的神像前跪拜祈祷,观音菩萨最终被这个信徒所打动,于是在这天现身。
一般人叩拜神仙肯定是有事相求,观音菩萨被信徒的虔诚所感动,于是说可以满足信徒一个愿望。
信徒不知怎么就想起来一个问题,他想让观音菩萨为其答疑解惑。观音菩萨自然是答应了下来,于是信徒开口问道:“您自已有困难会求神拜佛嘛?”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道:“会。”
信徒听到就追问道:“您已经是观音菩萨了,那自然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有谁还值得您拜呢?”
观音菩萨笑着说道:“我拜观音菩萨。”
信徒这下就更疑惑了,自已拜自已,这个操作第一次听说。
观音菩萨看到信徒的疑惑,于是出言解释道:“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已,你拜我其实拜的是内心的自已。”
“佛祖在菩提树下证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信徒听完了观音菩萨的解释道,困扰他多年的迷雾终于烟消云散了。于是他深深叩拜,表示感谢。从此不再经常求神拜佛,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人信俸神明,但更信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祖先。比起外国人偏激的神明信仰,为了不同的信仰就置对方于死地。中国人的信仰就和他们的文化一样包容,儒释道三教并行,可以共同放在一个庙里接受人们的朝拜。
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祭祀祖先是必定的。孙母在一桌子美味佳肴间又放置了几套碗筷,这是让孙家祖先先享用美酒美食。
菜是大鱼大肉,酒是屠苏酒,这也是如今人们过年必喝的饮品。
屠苏酒相传为华佗创制而成,酒中包含大黄、白术、桂皮、花椒、乌头、附子等多种药材,人们相信饮用屠苏酒可以避免瘟疫。
孙志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面对一年一回的丰盛饭菜,他自然是胃口大开。孙母品尝着儿子的手艺,想想从前,在看看眼下,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儿子,你明天记得给你师父、刘老丈他们拜年,咱家能有今天,离不开这些贵人扶持。”
“我就是愁,到时候送些什么礼物为好呢。贵的咱买不起,便宜的又拿不出手。”孙母喝了一杯酒润润嗓子,对于明天拜年礼物有些忧愁。
“母亲你放心吧,我早有准备。你说的对,贵的咱负担不起,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我雕刻了几个吉祥的摆件,到时候送上去就好了。”
“大家都知道咱家的情况,他们会理解的。”孙志高提出了自已的想法。
孙母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心中的重担一扫而空。心情愉悦胃口就好了,儿子这厨艺没得说,以后谁做自已的儿媳就有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