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打算

三伯父在家里待了一会就拿着孙志高写好的对联扬长而去。

出了大门碰到了郑夫人,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肯定是认识的。

郑夫人拿着红纸准备去夏夫子那里请他写春联。村里人过日子精打细算,大家都嫌集市上卖的春联价格贵,还不如买些红纸让夏夫子给写呢。

乡里乡亲的,夏夫子也不和大家要润笔费,不过一般人都会拿些胶牙饧、炒黄豆等吃食,都是自家做的,也不需要多少钱,这也是人情世故。

郑夫人眼尖,看见了孙志高三伯父的红纸上写好了字。

“你这早早的就去夏夫子家了,我刚收拾完,现在学馆一定有很多人排队吧。”郑夫人想到以往过年排队的场景,不由得和孙志高的三伯父吐槽道。

三伯父以侄子为荣,所以听到郑夫人的话语,他当然要炫耀一下了。

“郑夫人你这回猜错了,这是我侄子写的。怎么样,还不错吧。”三伯父展开一张纸给郑夫人观看。

“何止是不错,就是个和夏夫子想比也不逊色。你们孙家这回是祖坟冒青烟了,你那个侄子将来必有出息。”自从孙志高被夏夫子收为弟子,郑夫人就为之前拒绝孙母的结亲所懊悔。

孙家这小子是自已从小看着长大的,郑夫人之前也觉得孙志高不错,可还没达到嫁女的程度。没想到这块璞玉却被德高望重的夏夫子看重,收为了关门弟子。

郑夫人可知道夏夫子前两个弟子的情况。大弟子如今已是官身了,自已这等老百姓见到需得跪拜。

二弟子虽然还在科考中,身上也有了秀才功名。秀才在乡下可是很有排面的,不仅受人尊敬,还有免税土地、免劳役等特权,日子过的简直不要太美。

孙志高既然能被夏夫子看重,未来以后也差不到哪去。即使最终只考个秀才,那日子比其他人过的轻松体面多了。

自家也不过是个平头老百姓,女儿的婚事无非就是周围的农家子弟。只是自已上次拒绝了孙母,这次不知道怎么开口。

郑夫人和孙志高的三伯父告别后,她就来到了孙家。反正这回只是写春联,两家是多年的邻居,没什么不方便的。总比到夏夫子家排队好,这外面站久了还是挺冷的。

孙志高正收拾纸笔要完工的时候,邻居郑夫人推门而入。

“姐姐忙着呢,我在门口见到志高他伯父了,这不上门求取孩子的墨宝了。”郑夫人笑语盈盈,看着眉清目秀的孙志高很是满意。

“妹妹说的见外了,这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家志高也就字写的不错,他三伯父不嫌弃而已。你若是不介意,让孩子写就好了。”孙母端茶倒水,招呼着。

郑夫人面对自已之前两家结亲的暗示拒绝了,孙母内心肯定有过不高兴。可这种东西讲究个自愿,而且自家条件确实差强人意。

之后随着儿子有了写书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前段时间儿子有幸被夏夫子看重,收为关门弟子,这下水涨船高,自家在村里的地位也上涨了不少。

孙母对自已眼下的情况感觉像做梦一般,现在去村头的CBD,自已的话语权比以往上涨了不少。

儿子的两个师兄都很有出息,自家儿子如今就有这么大的本事,所以孙母对儿子的期望很高。

郑夫人的那个女儿她是看着长大的,模样性格还不错,只是以孙母如今的眼光,柳泽雪已经没之前吃香了。

两人寒暄了一番,孙志高行云流水的写下了讨彩头的春联,郑夫人留下了些果子就告辞了。

等郑夫人走后,孙母说道:“儿子,你觉得郑夫人的女儿怎么样?只要你愿意,过两年我就给你张罗。”

“郑夫人之前看咱家穷,不愿意和咱家结亲。眼下咱家是不同以往了,郑夫人不好意思说,就借着其她人的嘴问我。”孙母看着儿子,得意洋洋的说道。

这也太着急了点吧,放在现代社会,相当于初一学生就结婚。很离谱,可这就是古代的习俗。

“母亲,这个事等我考中功名再说。若是我一辈子当个农民,郑夫人的女儿确实不错。”

“可我的目标是考功名当官,这婚事就需要慎重考虑了。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我一个农家子弟出身,若是没有岳家的助力,以后的路肯定是不好走的。”对于自已未来的妻子,孙志高内心早就认定了淑兰。

淑兰是大家出身,以后做为当家主母是可以为孙志高料理后宅、应酬官眷的。

而且盛家二房以后会发达起来,孙志高有这个助力,以后官场的仕途能走的轻松些。

还有最宝贵的一点,淑兰知书达理、性情温婉,是个很好的贤内助。剧中她为了孙家繁衍子嗣,拿自已的嫁妆钱给丈夫纳了20多个妾室通房,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吧。

可笑的是,剧中的孙秀才自已不行,还将不能生育的黑锅和科举落榜的原因安在了淑兰的头上。嘴上说着有辱斯文,现实却不干人事。

自已既然穿越到孙秀才身上,他就要把剧中的遗憾弥补起来。如此贤惠的妻子不该被辜负,一个花一样的女子终日委曲求全,他要让淑兰活成世间所有女子羡慕的样子。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实中好男人碰不到好女人,好女人碰不到好男人。所以有句话流传下来,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仙枝。

作者没有看过知否原著,只是听营销号说,孙秀才和淑兰和离后,家中财产被捞女席卷一空。捞女肚子的孩子也不是他的,而是孙母侄子的。

做为剧中凤凰男的代表,孙秀才本来有着大好的前程。可他一朝得志便开始堕落猖狂,最终落了个白茫茫真干净,看来人真的是忌讳暴富暴贵。

古代讲究夫死从子,况且儿子聪明伶俐、成熟稳重,既然儿子心有成算,孙母准备找个机会婉拒郑夫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