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茶,不过那时候的人们把茶当药材使用。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茶在一代代人的手里创新改造,挖掘出更多的自身价值来。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多个方面,人们也开始将饮茶视为精神旨趣。
唐代是茶道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使得饮茶成为一种美学象征和文化现象,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在《茶经》未出世之前,唐代人饮茶的方法为“煎茶”,即将茶叶碾碎后煮沸,然后再加入调料就可以饮用了。按照现代人的喝茶习惯,唐代人的煎茶无异于黑暗料理。
直至传到本朝,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了。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满足了口腹之欲后,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斗茶”和“分茶”的游戏。几方聚在一起拿出自已的茶叶,然后品评茶叶质量的高低决出胜负来,这种游戏方式称为“茗战。”
现如今流行的饮茶方式为点茶法,类似于现代的抹茶饮用方法。即将茶饼研磨成细粉,然后在茶碗中加入适量的热水,最后用茶筅搅拌至产生泡沫后加水饮用。
现代人们有了各种酒水饮料,饮茶不再是人群的主流。孙志高20岁之前更喜欢带气的饮料,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才逐渐喝起了茶水。
短视频平台有段时间很流行功夫茶,引得广大网民纷纷效仿,孙志高也跟着附庸风雅了一把,眼下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嘛。
古人说“人与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夏夫子的癖就是嗜茶如命,所以孙志高投其所好,准备的礼物是建盏,这是如今流行代表性茶具之一。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优质茶具。这时期的好茶具出自建盏、汝窑、哥窑、钧窑和定窑等。
说到这,我就想起郭老师的相声节目,于谦老师的父亲玩瓷器伤身体。(?^?^)
孙志高喝不惯眼下的茶水,于是他自已买特意去茶园购买新鲜茶叶,然后带回去自已炒茶得到散茶。好厨艺离不开掌握火候,这下炒茶是用上了。
孙志高如今也算是小有身家了,于是他又定制了功夫茶的用具。像是茶壶、茶杯之类的东西都是有讲究的,反正他选择的是普通材质,价钱也不贵。他前世就是个普通人,所以养成了实用、性价比的消费理念。
师徒俩之前饮茶,孙志高喝不惯点茶,师父还说他山猪吃不了细糠。这孙志高能忍嘛,他直接把师父请到家里,给他来了一段功夫茶表现,这一下就把老头给征服了。
夏夫子早有耳闻功夫茶,不过功夫茶主要流行于广东和福建地区,一直未能亲眼见到,这回倒是见识了。
徒弟炒出的散茶别有一番风味,比起茶团的气味来的更加清香扑鼻。而且散茶在沸水中舒展开来也煞是好看,颇有一番哲学韵味。所以从此以后,孙志高又多了一项任务。
不过他甘之若饴,主要是能蹭到好茶叶。师父的两个儿子经常往回捎茶叶,尤其清尘师兄是行商,有机会把各地的好茶收入囊中孝顺父亲。
孙志高做为弟子和工具人,当然沾光了。如阳羡茶、双井茶、蒙顶茶、顾渚紫笋地方名茶,这些他都喝过了。
北苑茶是贡茶之首,其中包含密云龙、小龙凤团茶、大龙凤团茶等多个品种。犹以龙园胜雪为珍贵,一个茶饼售价四两黄金。孙志高想品尝一下味道,他穷怕了,最好还是蹭茶。
功夫茶泡茶技艺非常讲究,整个过程共有21道程序。分为备器、净手、候火、倾茶、炙茶、温壶等。孙志高没学习功夫茶之前,都是直接把茶叶扔进水杯沸水中冲泡,连洗茶都省了,主打的就是不干不净喝了没病。
“当浮一大白啊!”夏夫子看着徒弟行云流水的操作,觉的就让人赏心悦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夏夫子和孙志高学习过功夫茶,可能因为老了,他泡茶的手法总是做不到位。
师徒两人闻香品茗,学馆开始有学生陆续赶到。
“今天就到这里了,你回教室去吧。”夏夫子看时间离上课不早了,于是下了逐客令。
孙志高放下茶杯,起身行礼告退。他回到教室不久,甲班的其余六个人也陆续到位。
“二哥,你多会回来的?”
“二哥,县试考的怎么样?”
“二哥,试题难不难?”
……
刘瀚鸣、许文才和凯哥儿围着孙志高连珠炮的问出各种问题,孙志高浑身只有一张嘴,他都不知道先回答哪个问题了。
“先静一静,听我说。我把县试的卷子默写下来了,你们有兴趣的自已抄下来做一做,这样也好有个对比。”孙志高刚说完,众人都回座位上取纸笔去了。
其实孙志高这次去参加县试,甲班的其余几人也是蠢蠢欲动,不过他们的申请都被夏夫子驳回了。
夏夫子对甲班每个人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班里除了孙志高可以下场一试,其他人去了也是陪跑。都是农家子弟,即使许文才家也就是个小地主,夏夫子不想让学生们白白浪费盘缠,还打击信心。
可学生们不理解夏夫子的苦心啊,他们承认自已是比不过孙志高,但其他人可就未必了。少年人意气风发是好事,可要想成事还是得经历些风雨。
几人奋笔疾书,快速把试题抄写下来,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团火,想要借此证明自已。
随着铁磬声响起,夏夫子踩着点进入教室。同学们起身行礼问好,夏夫子示意众人坐下。
“我看你们都在抄县试的试卷,这是伯瑾临行前我特意吩咐的。我知道你们心中不服气,所以下午你们几个写试卷,伯瑾自行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情绪,教书育人多年的夏夫子又怎能不知。
若是普通夫子,则会用师长的权威压下去,不过这样无非是心服口不服。夏夫子希望自已的学生心服口服,打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这样最后结果一目了然了,学生们也能认识到自已的不足,放下心中成见、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