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创业起步

初春的云海市还带着丝丝寒意,陈默、陆远和张大海三人站在一间破旧的loft公寓门口,面面相觑。这里就是他们即将开启创业之路的起点——租金便宜,但墙皮剥落,水管还时不时发出奇怪的声响。张大海挠了挠头,咧着嘴笑道:“咱这办公地点,比我当年住的群租房强不到哪去啊!”

推开门,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陆远转动电动轮椅,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指着斑驳的墙面说:“地方是小点,但胜在便宜。把这里收拾一下,拉几根网线,再买几张二手办公桌,就能开工了。”陈默点点头,眼神坚定:“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微光科技’。咱们虽然力量微小,但也要像一束光,照亮这个行业。”

说干就干。三人分工合作,陈默和张大海去二手市场淘家具,陆远则留在原地规划网络和服务器架构。二手市场里,张大海瞪大眼睛,跟老板讨价还价:“这张桌子都掉漆成这样了,还卖这么贵?便宜点,我们多买几张!”最终,他们用不到两千块钱,淘到了六张旧办公桌和几把椅子。

回到公寓,三人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布置。张大海像个大力士,搬桌子、挪椅子;陈默拿着抹布,仔细擦拭每一个角落;陆远虽然行动不便,但也在一旁指挥,不时用轮椅上的小桌板记录下各种想法。忙活到深夜,房间终于有了点办公的样子,墙上还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改变行业,从这里开始!”

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面向蓝领群体的生活服务平台。这个想法源于陈默自身的经历。他深知蓝领工人找工作难、租房难、学技能更难。“咱们就做一个平台,把求职、租房、技能培训这些功能都整合在一起,让大家少走弯路。”陈默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这样说道。

然而,创业远比想象中艰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启动资金几乎全是三人东拼西凑来的,张大海甚至把自己攒了多年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白天吃泡面,晚上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有一次,连续吃了一周泡面的张大海忍不住抱怨:“再这么吃下去,我看见泡面桶都想吐了!”但抱怨归抱怨,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技术开发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虽然陆远是编程高手,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陈默白天忙着跑市场调研,晚上就跟着陆远学编程,常常敲代码到凌晨。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数据接口的问题,两人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眼睛布满血丝,靠着咖啡硬撑。张大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默默地给他们买来胃药和提神的薄荷糖。

市场推广同样是个大难题。没有钱做广告,他们就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地推。陈默带着团队,跑到建筑工地、工厂门口、劳务市场,见人就发传单。“大哥,了解一下‘微光生活’平台吧,找工作、租房都方便!”“大姐,扫码下载APP,免费学技能!”但很多人都把他们当成骗子,随手就把传单扔进垃圾桶。

最打击人的一次,是在一个建筑工地。陈默热情地向工人们介绍平台,结果一个工头走过来,一把抢过传单,冷笑道:“现在骗子太多了,搞个APP就想骗我们的个人信息?赶紧走!”陈默站在原地,看着工头远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天又带着更详细的资料,重新回到工地。

林晓雨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她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到一位做公益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被“微光科技”的理念打动,决定投资5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收到这笔钱时,陈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笔钱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公司得以继续运转。

有了资金,团队开始扩大。他们招聘了几名年轻的程序员和市场专员。新成员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家认同公司的理念,如何管理团队,这些都是陈默之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为了让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蓝领群体的需求,陈默带着大家去体验生活。他们跟着环卫工人凌晨清扫街道,和建筑工人一起搬砖,在流水线上和工人并肩工作。有个程序员感慨道:“以前写代码就是为了完成任务,现在才知道,每一行代码都可能改变别人的生活。”

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微光生活”平台终于上线了。上线首日,下载量却只有寥寥几十次。看着后台数据,团队成员们都有些沮丧。陈默却没有气馁,他组织大家开会,分析问题:“咱们的宣传不够,功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用户觉得不好用,自然不会留下来。”

他们开始收集用户反馈,加班加点优化功能。有用户反映找工作时,企业信息不够真实,他们就增加企业认证环节;有人说租房板块房源太少,他们就派人一家一家地去和中介、房东谈合作。慢慢地,平台的口碑越来越好,下载量也开始稳步上升。

最让团队振奋的是,有一位在平台上找到工作的农民工特意送来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微光点亮希望,科技温暖人心”。看着这面锦旗,陈默的眼眶了,他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陈默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微光科技”终有一天能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让蓝领群体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每一次加班的深夜,每一次被拒绝后的坚持,都让他们离梦想更近一步。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他们就像一群执着的追光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创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