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云海市,闷热得像个大蒸笼。微光科技办公室里的老旧空调嗡嗡作响,却驱不散空气中的焦灼气息。陈默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未读消息,手指无意识地着母亲送的护身符。短短一周内,己经有五家投资机构找上门来,其中最的,是行业巨头“星辰资本”抛出的橄榄枝。
“千万级融资,占股15%,但有个条件——”星辰资本的项目经理李薇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会议桌前的众人,“陈总,我们希望贵公司放弃现有的公益模块,专注开发高利润的广告业务。要知道,只有流量变现才能实现快速扩张。”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张大海率先打破沉默,这位皮肤黝黑的前外卖骑手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水杯里的茶叶都跳了起来:“开什么玩笑!我们做‘微光’是为了帮蓝领兄弟,不是为了赚黑心钱!”陆远转动电动轮椅,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如果放弃公益属性,那和我们曾经对抗的那些平台有什么区别?”
陈默没有立刻回应,他的思绪回到了创业初期。那时他们挤在破旧的loft公寓,啃着冷馒头调试代码,只为让平台能多帮一个农民工找到靠谱的工作,多帮一位单亲妈妈租到便宜的房子。现在,真的要为了资本放弃初心吗?
李薇似乎察觉到他的动摇,继续循循善诱:“陈总,您应该明白,没有资本助力,贵公司最多只能维持现状。但如果接受投资,我们可以帮你们三个月内覆盖全国市场,半年内筹备上市……”她的声音带着职业性的蛊惑,“想想看,那些等着改变命运的蓝领工人,是需要一个小打小闹的平台,还是一个真正有话语权的行业巨头?”
散会后,团队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技术部的小王举着数据报表,语气激动:“主管,您看我们现在的服务器维护成本,再这样下去,根本撑不到年底!接受投资至少能活下去!”市场部的老周却摇头反对:“一旦放弃公益,用户信任就没了,到时候拿什么留住人?”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下陈默和林晓雨。林晓雨轻轻将一杯温牛奶放在他手边,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工地调研吗?那个大哥握着你的手说,终于有人愿意听他们的难处了。”她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默记忆的闸门。
那是在城西的建筑工地,西十多岁的老黄蹲在工棚前,一边啃着干巴巴的馒头,一边叹气:“想换份工作,中介要么坑钱,要么介绍的都是黑工厂。网上那些招聘平台,根本没我们这种人的活路。”当陈默告诉他“微光”能免费提供靠谱岗位时,老黄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我们不能忘本。”陈默握紧林晓雨的手,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他连夜召集核心成员,在白板上写下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创业?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平台?资本能带来什么,又会带走什么?”讨论持续到天亮,窗外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时,答案渐渐清晰。
第二天,陈默带着团队来到星辰资本的会议室。李薇露出志在必得的微笑,却在听到陈默的回答时愣住了:“感谢贵公司的认可,但我们决定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不过,如果愿意支持我们的公益项目,我们倒是可以探讨合作。”
李薇收起笑容,语气变得冰冷:“陈总,你这是在拒绝资本的橄榄枝,也是在拒绝公司的未来。”陈默站起身,目光坚定:“如果未来意味着背叛初心,那这样的未来不要也罢。”
消息传开后,行业里不少人嘲笑微光科技“自毁前程”。更糟糕的是,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愈发严重。房东来催租,供应商要求结清货款,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张大海默默抵押了自己的房子,陆远把家里祖传的玉佩当了出去,陈默则偷偷接了几份编程私活,在深夜里敲代码到手指发麻。
就在最艰难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一位曾在“微光”平台找到工作的残疾青年,带着二十多个工友来到公司。他们举着自制的横幅:“我们众筹!不能让这么好的平台倒下!”消息在网络传开后,无数用户自发发起“一块钱守护微光”的捐款活动。外卖骑手们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农民工兄弟扛来整箱的泡面,还有山区的孩子寄来手绘的感谢信。
更意外的是,一家专注社会企业投资的机构主动联系了他们。创始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握着陈默的手说:“小伙子,我做了一辈子投资,见过太多追逐利益的公司,但像你们这样有温度的团队,我等了二十年。”
这笔带着信任的投资,不仅解决了资金危机,更让陈默坚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资本堆砌的高楼大厦,而是守住内心的那束光。当微光科技的服务器再次升级时,后台数据显示,用户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为这场风波,吸引了更多认同理念的支持者。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出合作,希望加入这场“科技向善”的变革。
多年后,当陈默在演讲中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会展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一群衣衫朴素的蓝领工人挤在微光科技的办公室门口,脸上带着最真挚的笑容。“这就是我们的资本,”他对着台下无数闪光灯说,“比任何风投都珍贵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