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破局之战

寒风呼啸的十二月,微光科技的办公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财务报表上的赤字像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提醒着团队资金链即将断裂的残酷现实。陈默盯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用户反馈和行业痛点,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焦虑。

“陈总,再不想办法,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财务主管的话让会议室陷入死寂。市场部经理无奈地摇头:“竞争对手又推出了新功能,用户流失越来越严重。”就连一向乐观的张大海也耷拉着脑袋,不停地抽着闷烟。

深夜,陈默独自坐在办公室,翻看着用户留言。一条来自建筑工地的留言吸引了他的注意:“要是能学门技术就好了,送外卖不是长久之计,可哪有时间和钱去培训啊?”类似的留言还有很多,焊工老李想考个证,月嫂王姐想学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快递员小张想转行做电商运营……

这些留言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陈默的思路。他突然想起陆远曾经说过的话:“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人的问题。”对啊!蓝领群体最迫切的需求不就是技能提升吗?市面上的培训课程要么价格昂贵,要么时间固定,根本不适合他们这种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群。

第二天一早,陈默紧急召开会议。“我们开发一个‘职业技能AI导师’!”他在白板上用力写下这几个字,“利用人工智能,为蓝领兄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不管是凌晨三点,还是深夜十一点,只要他们想学,打开手机就能上课!”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陆远的支持。虽然他的病情日益严重,说话都变得困难,但还是坚持坐在电脑前,和技术团队讨论方案。“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AI像朋友一样和学员对话。”陆远的声音微弱却坚定,“就像我教陈默编程时那样,把复杂的知识用最通俗的话讲出来。”

开发过程异常艰难。团队不仅要攻克AI算法的难题,还要收集海量的培训资料。张大海带着市场部的同事跑遍了各个工地、家政公司、汽修厂,和蓝领们聊天,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技能。林晓雨则发挥自己的专长,拍摄了大量真实的工作场景视频,让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为了让课程通俗易懂,程序员们和行业老师傅们反复沟通。比如教电工课程时,就把电路图比作城市交通图;讲烹饪技巧时,把调料比例说成是“做菜的配方”。陆远虽然身体虚弱,但还是坚持审核每一个课程脚本,确保内容准确又好懂。

然而,就在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陆远的病情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陈默赶到医院时,陆远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却还在比划着让护士拿来笔记本电脑。“别管我,”他艰难地说,“项目不能停……”

陈默红着眼眶回到公司,把陆远的精神传达给团队。大家深受鼓舞,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加班。办公室里,泡面桶堆成了小山,程序员们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依然坚守在电脑前。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职业技能AI导师”终于上线了。这个功能不仅能根据学员的时间、基础和目标定制专属课程,还能通过语音交互随时解答问题。更贴心的是,它利用碎片化时间,把课程拆分成十几分钟的小视频,方便蓝领们在休息间隙学习。

上线第一天,后台数据就开始疯狂增长。第一个报名的是一位夜班保安大叔,他想学计算机基础。AI导师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一步步教他认识键盘、鼠标。第二天,大叔激动地发来消息:“我会打字了!原来学电脑这么有意思!”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好评如潮水般涌来。一位家政阿姨通过学习专业护理知识,成功应聘到了高薪工作;几个年轻的外卖骑手组队学习编程,梦想着有一天能开发自己的软件。这些真实的案例,通过林晓雨的镜头,感染了无数人。

更让人惊喜的是,政府部门注意到了这个创新功能。劳动保障局的领导亲自来到微光科技,和陈默深入交流。“你们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领导激动地说,“这完全符合我们‘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的理念!”很快,“微光科技”成为了该计划的指定合作平台,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补贴。

竞争对手这下坐不住了,他们试图抄袭“职业技能AI导师”的功能,却发现根本无法复制其中的人性化设计和对蓝领需求的精准把握。而微光科技的用户量和口碑却像火箭一样上升,不仅成功扭亏为盈,还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主动上门。

在一次庆功会上,陈默接到了医院的电话。他赶到陆远的病房时,陆远正虚弱地笑着,指着电脑屏幕。原来,他在病床上偷偷编写了一段代码,为“职业技能AI导师”增加了一个新功能——为残障人士提供专属培训课程。

“我们……做到了……”陆远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陈默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他深知,他们不仅挽救了公司,更用技术为无数蓝领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窗。

此后,“微光科技”不断优化“职业技能AI导师”,和更多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了上百门课程。公司也从濒临倒闭的小团队,逐渐成长为行业内备受尊敬的企业。而陆远的故事,也成为了团队永远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继续用技术传递温暖,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