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古籍里的线索

深夜十一点,302 室的落地灯在苏眠眼下投出青黑阴影。她趴在餐桌上,指尖划过《营造法式》影印本的泛黄纸页,1925 年商务印书馆版的油墨味混着薄荷糖气息,在秋夜里格外清晰。当笔尖划过 “以糯米汁拌石灰,江淮地区贡米为上” 的注脚时,砚台里的墨汁突然晃了晃 —— 陆沉舟的键盘声停了。

“宣城水阳镇。” 她用红笔圈住注脚里的地名,对照着手机地图,“宋代《太平寰宇记》里说,这里的糯米‘粒长寸许,黏性若胶’。”

陆沉舟的电脑屏幕映出顾氏集团的供应链图,除了宣城,其余糯米产地都被红色覆盖。他转动腕间的机械表,齿轮纹在台灯下闪过:“去年文物局普查,水阳镇还有三户人家保留古法种植。” 键盘再次敲响,这次是给星沉科技农业组发消息,“天亮前整理出三户的联系方式。”

苏眠看着他后颈的碎发被空调风吹起,想起下午在实验室,他为了检测糯米黏度,在离心机前站了三个小时。此刻他的卫衣袖口沾着白天做实验的银粉,像撒了把星星。

手机在餐桌上震动,林知夏的消息带着九个感叹号:“校论坛爆了!顾承远发长文说陆沉舟用公司钱养你,还贴了实验室牵手照!” 置顶帖的标题刺得人眼花 ——《计算机系学霸人设崩塌:靠女友课题骗科研经费》,配图里陆沉舟的手正覆在她手上画斗拱。

“要澄清吗?” 苏眠摸着创可贴边缘的斗拱纹路,那是陆沉舟昨天给她的。

“等拿到糯米再说。” 陆沉舟合上电脑,机械表的滴答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舆论像台风,地基稳了才不会被掀翻。” 他从帆布包掏出个金属盒,里面装着晒干的糯米样本,“这是 1987 年永安门遗址出土的碳化米粒,碳十西检测显示,和水阳镇的品种吻合度 93%。”

次日清晨的客运站飘着桂花香,苏眠盯着电子屏上 “水阳镇” 的班车时间,帆布包带勾住了陆沉舟的卫衣拉链。他今天穿了件洗旧的灰色卫衣,腕间的机械表被袖口遮住大半,只露出银色表冠 —— 那是他唯一的奢侈品。

“喝豆浆。” 他递过瓶装豆浆,温度正好,“加了半勺糖,你上次说实验室的黑咖啡太苦。” 铝罐上的水珠渗进掌心,苏眠想起校论坛的评论,有人说 “陆沉舟连猫粮都要苏眠买”,却没人知道他为了给流浪猫做绝育,偷偷接了三个月的编程私活。

水阳镇的石板路坑坑洼洼,晒谷场上摊着新收的糯米,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像碎金子。戴斗笠的老农坐在竹椅上,竹篮里的糯米比普通品种长三分之一,顶端还带着未脱净的稻壳。

“阿公,这种米卖吗?” 陆沉舟蹲下身,掏出装着碳化米粒的玻璃瓶。

老农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接过瓶子:“我爷爷临终前说,” 他用方言轻声道,“这种‘金钩糯’要拌着石灰粉埋在柱础下,房子才能经住百年风雨。” 他指向远处的老祠堂,梁柱间的斗拱虽己发黑,却仍稳稳撑着屋顶,“我爹用这米修过三次祠堂。”

苏眠看着陆沉舟掏出笔记本,上面贴着永安门残件的拓片,斗拱接口处的刻痕与老祠堂的如出一辙。老农从裤兜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用红绳扎好的稻种:“给你们五斤新米,” 他避开陆沉舟递来的钞票,“但要答应我,用它修老房子,别拿去卖钱。”

返程的公交车在乡间公路颠簸,陆沉舟靠窗而坐,怀里抱着装有糯米的布袋,像抱着什么珍宝。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车窗上,与老祠堂的斗拱影子重叠。苏眠的手机突然震动,匿名短信弹出:“顾氏下周起诉星沉科技专利侵权,罪名是‘非法使用传统工艺配方’。”

陆沉舟看完短信,指尖在膝盖上敲了敲,竟笑了:“终于来了。” 他调出星沉科技的专利库,“三年前我们就给‘基于古代糯米灰浆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了国际专利,顾氏集团的律师大概没查《营造法式》的注脚。”

公交车在桥头停下,暮色中的老祠堂飞檐上,一只夜鹭正展开翅膀。苏眠看着陆沉舟腕间重新露出的机械表,齿轮纹在渐暗的天光里若隐若现。她突然明白,那些藏在古籍里的线索、老农手中的稻种、实验室的样本瓶,都是对抗资本风暴的斗拱 —— 它们或许不够华丽,却在时光的缝隙里,撑起了一片让传统技艺继续呼吸的天空。

当班车再次启动时,陆沉舟的手机亮起,农业组发来消息:“水阳镇三户农户己加入星沉古法种植保护计划,首批稻种今晚空运至实验室。” 他转头看向苏眠,眼中映着天边最后一缕霞光:“知道老农为什么信任我们吗?” 他摸出玻璃瓶,里面的碳化米粒在车灯下泛着微光,“因为有些东西,比资本更长久。”

公交车的广播响起,下一站 “幸福里小区”。苏眠摸着帆布包里的《营造法式》,注脚处的红圈被汗水洇开,却更显清晰。她忽然想起陆沉舟说过,每根斗拱都有自己的记忆,而他们正在做的,就是让这些记忆在新时代的齿轮里,重新转动出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