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齿轮的咬合

筑梦集团顶楼会议室的遮光帘半开着,CBD 的玻璃幕墙映着陆沉舟手中的金属硬盘,那是从悉尼唐人街 18 号的榫卯木盒里取出的。投影仪的冷光扫过桌面,1987 年 6 月 14 日的材料检测报告逐行显形,“海砂氯离子含量 1.86%(国家标准 0.3%)” 的红字下,检测员签字 “沈明远” 的钢笔字迹还带着当年的墨渍晕染。

“这是栽赃!” 顾承远的指尖在黄花梨桌面上敲出急促的三连音,袖口的百达翡丽袖扣刮过会议手册,留下道浅痕。但他喉结滚动的频率,和评审会时篡改检测数据的小动作完全一致。陆沉舟注意到他西装内袋露出半截文件,边缘印着 “GU-20231022 专利申请” 的编号 —— 正是里格式化星沉数据的罪证。

刑警队长的皮鞋声在门外响起时,沈蔓的脊背突然绷紧。她的香奈儿套装后襟沾着悉尼仓库的木屑,和中被扯破的驼色大衣材质相同。陆沉舟弯腰捡笔的瞬间,瞥见她座位下的保险箱密码锁 —— 转盘刻度停在 “8706”,正是 1987 年 6 月的简写。

“顾先生,” 队长递过搜查令,金属扣环碰撞声惊飞窗外的鸽子,“请打开保险箱。” 沈蔓的翡翠镯子在桌下发出脆响,保险箱门打开的刹那,整齐码放的牛皮纸袋滑出,首页 “星沉科技初代糯米灰浆配方” 的标题下,每一页都有她伪造的 “陆沉舟批注”,墨迹氧化程度显示,这些文件至少存放了五年。

助理的加密手机震动着滑向陆沉舟,悉尼传来的银行流水单上,300 万美金的转账路径在 “沈氏贸易” 停留 72 小时后,最终汇入 “顾氏海外信托”,授权签字栏的 “顾明诚” 三个字,与 1987 年顾氏集团旧档案里的董事长签名完全吻合 —— 那是顾承远大伯的笔迹。

“1987 年的阴谋,” 陆沉舟的指尖划过流水单上的星号标记,“不是某个财务总监的个人行为,” 他看向顾承远突然煞白的脸,“而是顾氏集团高层策划的系统性造假。” 投影仪切换画面,显示顾氏集团近五年的专利申报记录,每个项目都附着星沉科技被盗数据的哈希值。

苏眠的航班信息在手机弹出时,她正在澳洲海关核对截获的快递。牛皮纸箱印着 “沈氏钟表行” 的旧商标,里面除了几件女士衬衫,还有本用珍珠项链捆扎的皮质日记。1995 年 8 月 12 日的页面上,蓝黑墨水写着:「爸爸说,顾老让他在检测报告上签字,只要我考上建筑系,就能拿到星沉的核心技术……」

字迹在 2005 年出现断层,首到 2023 年 10 月的最新记录,钢笔用力划破纸页:「顾承远要我销毁悉尼的证据!他们根本不在乎古楼,只把修复技术当赚钱工具……」 最后一页画着古楼密道的星图,中心位置的 “沉眠” 二字被红笔圈了七圈,每个圆圈都对应着北斗七星的位置 —— 和井底星图的标注方式完全一致。

“沈蔓的父亲,” 苏眠的声音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来,日记页面在镜头前翻动,“1987 年被顾明诚威胁顶罪,” 她指向 1995 年的记录,“而沈蔓接近我和陆沉舟,” 画面停在 “留在陆沉舟身边” 的划线处,“只是顾氏集团窃取技术的长期计划。”

顾承远突然冲向落地窗,西装袖扣的反光映着楼下的警车。但刑警早就在他口袋里发现了加密 U 盘,里面存着删除星沉数据的指令记录,操作时间正是苏眠登机的时刻。沈蔓瘫在座椅上,珍珠耳钉掉在检测报告上,恰好盖住 “沈明远” 的签字 —— 那个三十年前被匠人智慧埋下的齿轮,终于在时光中完成了最后的咬合。

陆沉舟翻开保险箱里的初代配方,发现每一页的页脚都有极细的斗拱刻痕,和榫卯模具的暗纹相同。这是爷爷当年的防伪标记,而沈蔓的伪造批注,恰好覆盖了关键的 “荧光菌共生参数”—— 就像她永远无法理解,真正的匠人智慧,从不在纸面上的公式里,而在每个榫卯与齿轮的咬合中。

当文物局的专车停在楼下,陆沉舟望向窗外的古楼模型,突然想起国际建材展的展示墙。那些曾被顾氏视为缺陷的裂隙,此刻在会议室灯光下,竟与沈蔓日记里的星图重叠。他知道,这场持续三十年的齿轮博弈,终将以匠人的胜利告终 —— 因为他们守护的,从来不是冰冷的专利,而是让古建筑在时光中继续呼吸的、永不褪色的初心。

苏眠摸着日记里 “沉眠” 二字的压痕,想起悉尼仓库的榫卯模型。那些被顾氏集团偷走的时光碎片,那些藏在机械表里的星图密码,此刻正如同咬合的齿轮,在数字与现实的双重世界里,转动出属于中国匠人的年轮。而沈蔓日记最后的星图,中心的 “沉眠” 二字,终将成为这场修复工程的基石 —— 让古建筑的灵魂,在匠人的手中,永远闪耀着时光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