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国华盛顿的国际技术认证会现场,环形会议桌中央的全息投影正在旋转,深海科技首席科学家的白大褂上绣着微型斗拱,与展会的虚拟古楼如出一辙。他的激光笔停在“亚特兰蒂斯涂层”的分子模型上,碳链结构末端的荧光基团闪烁着冷蓝光芒:“我们改良了中国传统糯米灰浆,”他的英语带着新加坡口音,“通过纳米级交联反应,彻底解决了材料开裂问题。”
陆沉舟的手指捏着地基挖出的残页,羊皮纸边缘的焦痕在灯光下显形,“海砂氯离子含量620%超标”的红字穿透翻译器,在会场显示屏上炸开。他走向主席台,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焦黑齿轮,正是病房里保存的证物:“1987年顾氏集团用海砂替换石英砂,”残页扫过扫描仪,1987年的检测数据与深海科技的涂层参数同步对比,“而你们的‘新技术’,”他指向实时传输的古楼监测曲线,“不过是在氯离子超标的木材表面,覆盖了一层会加速腐败的丙烯酸树脂。”
认证会的空调突然升温,顾承远的高定西装后背渗出冷汗。他盯着陆沉舟调出的星沉传感器数据,古楼木柱的腐朽速率曲线在涂层施工后陡增300%,每个数据节点都对应着实验室被盗的荧光菌样本编号。当翻译员将“遮羞布”一词译出时,后排的亚洲国家代表们发出低低的议论声。
“反对!”深海科技的律师举起专利证书,“我方技术拥有完整的实验记录——”话尾被会议室大门的撞击声切断,M国海关官员抱着证物箱闯入,箱盖的“A ANTIQUE”标签还滴着海水:“刚刚查获的走私货,”他抽出密封袋里的木构件,“来自中国永安门古楼遗址。”
苏眠的视线钉在投影照片上,掌心的旧疤突然刺痛。那是密道里第17根榫卯构件,斗拱交汇处的“沉眠”暗纹被海水泡得发白,却仍能辨认出陆爷爷的刻刀痕迹——与地基存储舱的防伪标记完全一致。她想起匿名短信的警告,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些构件,”她的声音带着颤音,“是古楼的‘呼吸中枢’,没有它们,整座建筑会在三年内坍塌。”
认证会陷入混乱时,沈蔓的辩护律师挤到苏眠身边。黑色防水信封上盖着悉尼女子监狱的火漆印,拆开的瞬间,1987年的海风似乎穿透时光而来。老照片里,沈明远穿着顾氏集团工服,正将海砂倒入标号“永安门古楼专用”的材料堆,身后阴影里,戴口罩的男人举着老式相机,手腕机械表的表盖反光在镜头前形成光斑,恰好拼成“DEEPSEA”的英文缩写。
“沈小姐说,”律师压低声音,“齿轮的裂痕,藏在星图的反光里。”苏眠的指尖划过照片里的光斑,突然想起深海科技科学家的机械表,表盖缺角的形状与光斑边缘完全吻合——那不是巧合,而是1987年顾氏集团与深海科技勾结的视觉证据。
顾承远的皮鞋在地面敲出急促的节奏,他突然冲向证物箱,却被海关官员按住。陆沉舟趁机将照片接入投影仪,光斑的坐标经过反推,竟指向1987年顾氏集团的海外账户代码——与开曼群岛的资金流水完全对应。“当年拍下这张照片的,”他的声音盖过会场喧哗,“正是深海科技的创始人Koh Ming Hui,”他指向顾承远突然煞白的脸,“也是顾氏集团前董事长顾明诚的商业替身。”
认证会主席的木槌重重落下时,深海科技的专利申请材料正在被逐页审查。苏眠摸着信封里的另一张纸条,是沈蔓的字迹:「1995年父亲临终前说,齿轮裂痕里藏着七颗星,每颗星对应一个背叛者——」字迹在“背叛者”三字处晕开,像是被泪水洇湿。
散会后的走廊飘着咖啡香气,陆沉舟看着窗外的国会大厦,突然想起地基里的星图。那些被顾氏集团撕裂的榫卯构件,那些藏在裂痕里的时光密码,此刻正通过海关的X光机,向世界展示着被掠夺的文明印记。而沈蔓照片里的光斑,终将成为击溃深海科技的关键证据——因为真正的匠人智慧,从来不怕暴露在阳光下,就像古楼的榫卯结构,越是经历风雨,越能显现出咬合的力量。
“苏眠,”他晃了晃手机,星沉实验室的实时监控显示,古楼地基的荧光菌正在重新生长,“爷爷在地基刻的‘匠人之心’,”他指向照片里的机械表反光,“其实是道双关语——”表盖反光组成的“DEEPSEA”下方,极细的划痕拼成“MIAN”,“既是深海科技的英文,”他的声音轻下来,“也是‘沉眠’的拼音,”就像匿名短信的星图,“是三十年前,他们给背叛者设下的时光陷阱。”
苏眠望向手中的榫卯构件,暗纹里的“沉眠”二字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她知道,这场跨洋的齿轮战远未结束,就像认证会现场的裂痕,既是伤害的印记,也是文明重生的契机——因为每个匠人都懂得,真正的修复从不是掩盖裂痕,而是让时光的榫卯在裂痕中重新咬合,让古建筑的灵魂,在一代又一代的守护中,永远闪耀着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光芒。
当认证会的最终裁决通过广播传来,苏眠看着沈蔓照片里的两个男人,突然明白,三十年前的海砂阴谋,不过是文明长河里的一道裂痕。而此刻,当星沉科技的传感器开始记录古楼的每一次呼吸,当全世界的匠人开始重新认识榫卯与齿轮的智慧,那些曾被撕裂的时光碎片,终将在真相的光照下,拼合成比任何技术都更坚固的、属于人类文明的精神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