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星沉实验室里,地基监测系统的红光突然撕裂寂静。苏眠手中的培养皿“当啷”落地,糯米灰浆样本在警报声中泛起涟漪——屏幕上的生物电流曲线正以70°角陡峭下坠,母本核心区的荧光菌密度在10分钟内锐减32%。
“氯离子浓度异常!”陆沉舟的手指划过监测数据,古楼地基下方的灰浆层电阻值降至危险阈值,“坐标17-3-9,”他调出三维建模图,“正是走私榫卯被替换的位置。”显微镜下,被“亚特兰蒂斯涂层”污染的木纤维正在崩解,细胞壁上的氯离子结晶像癌细胞般扩散。
林知夏的实验服口袋还沾着36章地基的青砖碎屑,她突然指着显微镜惊呼:“菌丝体在变形!”放大2000倍的视野里,母本灰浆中的杆状菌正聚合成螺旋结构,菌膜表面的荧光蛋白排列成微型斗拱形状,“和2018年悉尼仓库的糯米样本对比,”她敲击键盘,“基因序列多了段未知的防御性编码。”
苏眠摸着父亲遗留的羊皮纸残页,朱砂字迹在LED灯下显形:「匠人之心,生于五谷,归于尘土——1987.6.15陆明修」。残页边缘的焦痕对应着铅盒的焚烧痕迹,而新发现的菌丝体,正与“生于五谷”的记载完美呼应。“是爷爷培育的益生菌,”她的声音带着颤抖,“能分解海砂中的氯离子,还能激活木材的自我修复。”
陆沉舟突然想起深海科技实验室的培养皿,标签上的“LMX-8706-07”编号,正是母本菌种的早期代号。他抓起防爆箱:“去地基提取原始菌种,”机械表缺角处的齿轮在实验服上投下阴影,“顾氏集团在涂层里添加了靶向活性剂,”他调出海外检测报告,“专门破坏这种益生菌的代谢链。”
古楼遗址的夜风卷着细沙,地基入口的青铜井盖被五厘米厚的混凝土封死。苏眠的洛阳铲敲出闷响,混凝土碎块里混着海砂特有的贝壳碎屑——和1987年事故现场的材料完全一致。墙面上的血字还在滴落,“亚特兰蒂斯章鱼”标志下方,新刻的星图第七颗星裂成两半,齿轮轮廓上蜿蜒着三道刻痕,像流泪的眼睛。
“二十西小时倒计时,”陆沉舟的金属探测器扫过混凝土层,“他们用了含氟磺酸的速干剂,”探测器发出尖锐蜂鸣,“这种物质会在12小时内穿透糯米灰浆层。”他望向古楼飞檐,被涂层覆盖的斗拱正在泛出诡异的青灰色,那是木材炭化的前兆。
苏眠突然注意到混凝土裂缝里渗出的荧光,极细的菌丝体正沿着海砂颗粒攀爬,每根菌丝的顶端都有微型齿轮状凸起——和陆爷爷机械表的齿轮完全吻合。“是母本在自救,”她蹲下身,菌丝体在手电筒光下收缩,“它们在分解混凝土里的氯离子。”
星沉科技的工程车抵达时,地基周围的糯米灰浆层己出现蛛网般的裂痕。陆沉舟启动便携式声波钻机,钻头接触混凝土的瞬间,机械表与母本的共振频率突然增强,裂缝中传出类似心跳的“咚、咚”声——那是母本益生菌群的代谢节律。
“钻头转速提升至3000转!”他大喊着调整参数,钻机震动频率与星图第七颗星的榫卯周期同步,“林知夏,准备低温保存舱!”混凝土块剥落的瞬间,露出内层用糯米灰浆绘制的星图,每颗星的中心都嵌着发现的齿轮残件。
当第一块混凝土板坠落,地基内部的荧光菌突然爆发式生长,将整个空间映成淡蓝色。苏眠看见母本核心区的灰浆表面鼓起数个小包,每个小包都对应着古楼木柱的位置——那是益生菌群在建立新的防御节点。
“提取核心菌种!”陆沉舟的手套接触母本时,生物电流突然回升5%,“看这些螺旋结构,”他指着显微镜下的菌群,“它们正在合成新的酶,”数据屏显示氯离子分解效率提升至87%,“这就是爷爷说的‘让建筑呼吸’的本质。”
远处传来首升机的轰鸣,深海科技的标志在探照灯中显现。苏眠将最后一支菌种试管塞进防爆箱,突然发现母本表面的星图发生变化,第七颗星的裂痕处,齿轮与榫卯正在重新咬合,形成个新的符号——像“匠”字的篆体,又像永不停止的齿轮。
“他们来了,”陆沉舟的手指划过防爆箱的指纹锁,“但母本的心跳,”他望向逐渐闭合的地基入口,益生菌群的荧光在混凝土缝隙中闪烁,“从来不是他们能偷走的。”
工程车驶离遗址时,苏眠摸着试管里的菌种,突然明白,这场与深海科技的战争,早己超越了技术的攻防。母本灰浆里的益生菌,地基星图的心跳节律,还有每个匠人掌心的温度,共同构成了文明传承的密码——就像此刻在试管中轻轻晃动的荧光,即使暂时被黑暗包围,也终将在合适的土壤里,重新绽放出守护时光的光芒。
古楼的轮廓在后视镜中渐渐模糊,陆沉舟腕间的机械表与防爆箱里的母本菌种产生共振,发出轻不可闻的“咔嗒”声。那是齿轮与榫卯的对话,是科技与传统的和鸣,更是一代又一代匠人,对文明遗产永不褪色的承诺。
当实验室的培养箱亮起绿灯,林知夏的欢呼混着离心机的嗡鸣,苏眠看着显微镜下重新舒展的菌丝体,突然想起地基墙上的新刻星图——流泪的齿轮下方,不知何时多了行极小的字:「裂痕是时光的榫卯,心跳是匠人的承诺」。那是爷爷三十年前埋下的暗语,也是此刻,他们给深海科技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