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平常心

若是回到孙志高前世这个年龄,他一定会怨恨大舅母不通人情的。

可是他现在两世为人,已经对生活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了。

不管怎么说,自家都是上门求助的。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靠九重天。人家只是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但最终目的还是达成了。

孙母为什么不找其她姊妹求助呢?其实在她内心潜意识里就知道,还是大舅这里靠谱。

虽说和大舅是骨肉至亲,可人家那边也有一大家子呢。孙家现在是孤儿寡母、落魄之际,人在低谷期,周围人只要不落井下石就阿弥陀佛了。

但凡伸出援手的,那就是贵人相助。听着母亲的讲述,孙志高判断这大舅母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孙家这破落样,说是借,其实不就是拿嘛。

孙志高内心百转千回,心里也就有了成算。

孙母和儿子说完后,胸中积压的负面情绪挥发了出去,整个人如释重负一般。

“母亲,您放心,儿子一定给您考个功名回来,看谁敢不敬您。”孙志高用手背擦拭着母亲的眼泪,斩钉截铁的说道。

在油灯昏黄灯光的照耀下,孙志高的影子被映射的很长很长,好似遮天蔽日一般。比人高,比房高,比树也高。

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孙母感觉老怀甚慰。自已的儿子长大了,能给自已做主了。

经过这么一段插曲后,大锅里的粥也熬好了。母子两人围着小小的油灯,清淡寡味的粥也吃的津津有味。

孙志高前世是90后,也曾感受过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候为啥大家都盼望过年呢?因为过年有美食吃,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

后来时代快速发展,很多人离开了农村走向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一个视频可以从天南连到海北,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愈发淡漠了。

也不知道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物质水平的丰富,好似天天过节。节日的意义也越发失去了内涵,忙碌的人们站在十字街头恍恍惚惚。

城市的灯红酒绿填不上人内心的空虚,只有在某个角落里的地摊上,出租屋里的宠物身上和短视频里过去的画面得到一丝慰藉。

孙志高甩甩头,把脑子里的胡思乱想放下。手里还有活呢,今天抄完明天就能领钱了。自已家都快断粮了,还落下一屁股饥荒,这读书的费用也得攒啊,男人太难了。

“关门关窗,防火防盗。”从外面由远及近传来了打更人的声音,此时到了亥时。孙志高收拾完东西以后,吹灭油灯钻入被窝。

为了防止在半夜在被冻醒来,他在柳絮被子上又加了一层纸被。

孙志高想,自已是穿越大军里面混的最惨的人了吧。

第二天来到学馆,只见昨天被罚抄写的人都萎靡不振,看来昨天是加班了。

“志高我太难了,昨天抄写完都三更了。今早要不是我母亲叫我,我都起不来了。”许文才扭过头和孙志高哭诉道。

许文才是隔壁蓝玉堡的,他家是村里的地主,家里有百十亩土地。可惜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家业的大头肯定落不到许文才身上。

他父亲让许文才来读书,可能也是为了给儿子找条出路。比如科举,若是儿子有这个天赋,许家是能供起的。

再说又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只要考中秀才就一辈子不愁了。到时候就像夏夫子一样开学馆授徒,日子一样过得和和美美。

不一会,孙志高的堂兄弟和同桌都到位了。随着一声铁磬响起,大家都规规矩矩的坐到自已的位置上。

夏小夫子轻飘飘的来,收取了昨天留下的功课后,随后开始了新一天的讲解。

孙志高早就提前学完了,但他把有疑问的地方就标记了起来,等着上课听夫子讲或者私下里问。

从心理年龄来说,学馆里除了夏夫子,孙志高比其他人都大。再说前世受到的平等教育,让他不像其他学生见到夫子好像老鼠见猫一样。

等到下课后,孙志高就利用课外时间请教夏小夫子。这时候的老师虽然真体罚学生,但面对请教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许志高提出的问题也愈发有难度。有时候夏小夫子回答不上来的,他就去请教夏夫子。

孙志高悄悄的察言观色,他发现夏小夫子对于知识很认真。即使被学生问住了也不会恼羞成怒或者敷衍了事,有这种态度,迟早会考中秀才的。

夏夫子和侄子讨论,当得知这是孙志高提出来的时候,神情也是很开心的。

好老师当然喜欢好学生了,这时候老师最高的理想就是桃李满天下。

望着侄子离开的背影,夏夫子抚须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夏夫子教书育人,除了为了生活,也是希望学馆出几个好苗子的。老师和学生是互相成就的,所以对于好苗子,夏夫子总是特别的关注。

夏夫子如今已过天命之年,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希望自已的学馆出个秀才,在往上他就不敢奢望了。可惜带了这么多学生,也就出了几个童生。

孙志高前世是北方人,这辈子反而成了南方人。听往来的行商说,离这里最近的宥阳县城距离金陵已然不远了,他真想见识一下“石头城”的风采。

孙志高前世一直在县城里蜗居,对金陵的了解还是通过文学作品和短视频平台了解的。就比如曹公的《红楼梦》里: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史……

书中描绘四大家族的富贵已到极点,同时也预示着盛极而衰。

所以孙志高的理想就是考取功名,然后跨越阶级。不求封侯拜相、富贵无边,只求独善其身,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他前世就是一个小人物,少年时期看历史书,心中热血沸腾、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人到中年再看便有了新的体会,不由的感叹粪土当年万户侯。

人这一辈子开心的时间很短的,而想做到人臣顶点是需要水磨的功夫和七窍玲珑心的。政治斗争是很枯燥的,到了那个地位的都是人精。

从起手势就开始了,大家比拼的是耐心和寿命。就好比司马懿,他硬是把同时期优秀人才都熬死了,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归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