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高在学堂听取夫子讲解句子的含义和典故,下课就去院里在石板上练字,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有毛笔字的基础,所以写字并不困难。就是一开始写字不太习惯,前世学的都是简体字。为了养成习惯,他现在无论是练字还是做笔记,写的都是繁体字。
听夫子讲,考生答卷通常用楷书字体来书写试卷。要求笔画清晰、方正光圆,这就是考试的标准字体“馆阁体。”
馆阁体的特点就是整洁有序,四四方方,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也是官方写文件必用的字体,就如同前世印刷机印出来的一样。
有道是: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孙志高前世刷短视频,看到人家写出漂亮的字很是羡慕。可那时的自已没有天赋,练了一段时间也就马马虎虎。
穿越而来这个世界,为了科举他不得不重新拿起毛笔字。经过几天的练习,孙志高发现自已有所进步了。
夏小夫子查看功课也发现了,还当众表扬了自已。
孙志高原本的字也强于这群幼儿园小朋友,现在已经达到乙班学生的水平了。要知道乙班学生最少在学馆学习三年了,孙志高用了半年就追上他们了。
不出意料,夏夫子在课堂上批评了乙班的学生,并拿孙志高举例子,这是把他当鲶鱼了。
结果就是乙班学生的功课又增加了,增加的都是书法方面的课业。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乙班学生迫不及待的来到丁班想看看孙志高的字真的有夫子说的那么好?
找茬打架,他们可万万不敢。学馆的规矩就是欺凌同窗,一侓开除回家。至于放学时间门口堵人,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孙母名声在外,可不是好惹的。他们都是读书人,当然比较真本事了。
“请问,哪个是孙志高。”一个乙班的学生行礼问道。
学馆里不仅教文化知识,还教日常礼仪、道德、历史知识等。
同窗之间也要行礼,若是被夫子发现你不按规矩来,那直接就是打板子。
“志高在院子里练字呢,你找他有什么事?”这几天同学们都摸清了孙志高的规律了。上课在学堂,下课在水池边练字。
许文才他们几次想邀请孙志高玩,都无功而返,后来大家也就不叫他了。当然你若是请教他功课,孙志高是直言不讳的,有时候他讲的比夫子还有趣,所以大家很喜欢向孙志高请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当孙志高给周围人答疑解惑的时候,自已的记忆理解也就深了一层。
夏小夫子在窗外听到了孙志高的讲解,觉得此子是个人才。有些观点对自已也很有帮助,而且孙志高的卷还带动了丁班的学习氛围,这是他乐于见到的。
乙班的学生得到消息后,就浩浩荡荡的走向院子。刚才说话之人是孙志高的同桌陈文军,看到这架势还以为乙班学生去找孙志高的麻烦呢,于是他赶紧召集了许文才等几个玩伴跟了上去。
若是孙志高被欺负了,他们就去和夫子说。
孙志高专心致志的在石板上练字,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谁让他家里穷呢,舍不得用纸练字呢。
在石板上练字还是不如在纸上,尤其是对眼下的孙志高来说。他的字已经写的有模有样了,接下来该临摹大家的字帖,可惜他口袋空空啊!
孙志高想着自已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一边一心两用的练字。看着呼啦啦围过来的人群,他有些疑惑。
“你就是孙师弟吧,我是乙班的曹博文。听夫子说你的字写的很好,所以过来观摩观摩。”曹文博彬彬有礼的说道。
孙、曹是太平庄的两大姓,一直都在暗中较劲。长辈的竞争也引起了晚辈们的效仿,所以在学馆里,孙曹两姓的学生就比学习、诗词歌赋等等。
孙志高看的出来,曹博文是领头的,在乙班很有威望。他说话,没人插嘴。
夏小夫子看着院子里众多的学生还以为打架呢,本想出来却被夏夫子拦住了。孙志高的天赋和坚持他看到了,夏夫子还想看看孙志高的品性。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除非后天经历过剧变。你压制不了它,只能适当的调整。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曹博文想看看孙志高的成色,如果其水平不如自已,那就不要怪他唇枪舌剑了。
孙曹两家比较已久,自已做为曹家人是一定要压过孙志高的。可惜现在太平庄的村长是孙家人,曹家还是骚逊一些。
做为曹家儿郎,曹博文内心想着带领家族崛起壮大。他自已也有这个本钱,自8岁启蒙,曹博文用了三年就来到乙班了,是别人家口中的孩子。
结合当下的情况,孙志高瞬间想了许多。不过面对真情或是假意,谦虚是万年不变的标准答案。
“那是夫子的抬爱,正因如此我不敢一日不用功,曹师兄缪赞了。”
孙志高谦逊有礼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赞同,乙班学生来时内心的不忿也烟消云散。
眼前的孙志高比他们小五六岁,但其表现沉稳内敛、少年老成,一番话下来倒显得他们胸襟狭小了。
于是大家纷纷告退,一场纷争消失于无形之间。
两位夫子看着孙志高不骄不躁,心里对他更满意了。一个人的天赋能决定他未来的高度,一个人的性格能决定他未来的宽度。
普通人碌碌无为一生,大多数因为懒惰所致。有才之人一事无成,多是因为恃才傲物、不通人情世故。
这里的人情世故并非大家认为的拍马屁,而是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就避免不了和人打交道。面对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我们做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例如和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和珅长的帅又有才,能领悟到领导的心意,这种下属哪个皇帝不喜欢。
皇帝和现在的老板一样,他们都是凡夫俗子,也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情绪价值。但是领导身边从不缺拍马屁的,而是缺懂人情世故又能力突出的人才。
孙志高前世年轻的时候也是瞧不起这些,认为宁在直中取,莫在曲中求。后来随着初入社会,看到了种种现象,他认为语言艺术是最惠而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