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贵瘦硬方通神,古人诚不欺我。”盛紘端详着扇面上的文字,不由得感慨道。
孙志高专心挥毫泼墨,片刻以后,一切尘埃落定,这才回复:“承蒙叔父谬赞,吾实愧不敢当……”
孙志高的自谦,一来是国人讲究的谦虚有礼,二来也是瘦金体眼下的境况。
在传统书法中,笔画字体以藏锋为核心,这种文化内涵,恰好对应国人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的挫折风浪,内敛隐忍、保持操守。
而孙志高抄袭来的瘦金体则恰恰相反。这种字体撇似匕首、捺如切刀,字体笔画锋芒毕露。这种张扬至极的字体,自出世以来便褒贬不一。
就这,还是孙志高稍微含蓄过后的字体。因为随着学识阅历的增长,孙志高也有自己的审美喜好。他觉得道君皇帝的瘦金体瘦到极致,而孙志高的字体更多为清幽瘦逸,如入定的老僧,彻悟世间岁月风霜,毕竟他死过一次的经历,不可复制。
盛紘欣赏着扇面上的文字,评价道:“藏锋捉按分明,转折又不失风骨。如此年纪,便己开宗立派,实在难得啊!”
盛紘自身就写的一手好字,给当朝的皇帝都留下了印象,如此可见其书法水平。可他自身的书法风格,还是没有脱离前人的框架。
孙志高的瘦金体确实不是主流,但其创造的瘦金体,将来必然青史留名,这让人如何不羡慕呢?
两人一阵寒暄过后,孙志高便告退了。每逢佳节,必然是官员们走动之时,他就不耽误盛紘的行程了。
孙志高刚出院门,便被小桃给叫住了。
这时候的小桃,还不是未来侯府威风八面的桃妈妈呢。她衣着朴素,至于首饰就更没有了。许是端午佳节,小桃的发髻上不见平日里的发绳,而是换上了钗头符。
“姑爷,这是我家姑娘做的道理带。”
孙志高闻言,接过了小桃递过来的物件。
“六妹妹这手真巧啊!一个小袋子,都能被她绣出花来。”
所谓的道理带,其实就是当时的人们用赤、白两种颜色的彩绸缝制而成的袋子。袋子制成后,再将稻米和李子倒入其中,最后以彩色丝串起来,好方便随身携带。
这种道理带主要起到装饰和避邪的作用,它不仅只是端午节的专属,也同样流行于其他节日和庆典场合。
。。。。。。
孙志高谢绝盛家子女外出同游的邀请,因为他早就应下了苏远。平日里两人学业繁重,相处的时间有限,这次也是趁着节假日,好好玩上两天。
主仆二人出了门去,所过之处的门户上方,俱悬挂着艾叶、菖蒲,周围还用鲜花装饰。更有甚者,还搬出了张天师的塑象。
这种塑象也极为特色,张天师头部用艾草扎成,拳头则以大蒜代替,寓意驱邪避瘟。
等到出了巷子外,街面上就更为热闹了。市民们峨冠博带、衣冠楚楚,仕女们人手一件艾虎衫,衣香鬓影。更有那富贵人家,鲜衣良马。
其胯下良马披红挂绿,配以华丽的鞍具。鬃毛和马尾上,也系有五彩丝带。马匹由远及近,富贵逼人。
对于这种节日的仪式感,孙志高很感兴趣。毕竟这种氛围感,前世只有小时候才能体验到。等到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氛围和快乐反而寥寥无几。
那时别说端午了,就是春节又如何?相反,倒是情人节异军突起。除了东方传统的七夕节等,从西方流传进来的节日,被年轻人都过成了情人节。毫不夸张的说,一年光情人节就十几个。
。。。。。。
“伯瑾,这边。”苏远看到主仆二人的身影后,挥舞着折扇呼喊道。
身旁的书童见此,也加入了进来。
孙志高闻声而来,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冲出人群。
“我本以为自己出来的够早了,没想到还是被苏兄捷足先登了。”孙志高亲热的拍着苏远的肩膀,笑着说道。
苏远也是面带微笑,回应道:“我在半个月前就等着这一天了。你也知道,国子监的规矩大,平日里的休沐,应付学业刚刚够。只有节假日,才有多余的时间。”
两人说笑间,好像又回到了县学的日子。
“唉,也不知道满栋他们如何?离家数月,只能靠书信来往。”苏远看着孙志高,突然又想到其他几个同窗。
孙志高闻言,笑着说:“满栋心宽体胖,我看你的多愁善感多余了。咱们好好努力,待的衣锦还乡,自有相见之时。”
“也是,倒是我女儿态了。今日适逢端午佳节,正是把酒言欢之时。爷们,走起。”苏远听罢,也不再纠结,几人开始向会仙楼出发。
会仙楼也是京师的知名酒楼,属于中高端段位。不同于顶级酒楼,樊楼的金碧辉煌,会仙楼建筑以精巧秀丽著称。
两人刚踏入酒楼大门,店小二便上前,殷勤的开始了招待。
放眼望去,酒楼大堂宾客如云。众人于推杯换盏中,堂上还有歌女弹唱助兴。孙志高顺势一听,歌女所唱正是杨无端的词,这位可是青楼楚馆的座上宾。
杨无端才华横溢,尤为擅长坊曲欢爱词。但其本人恃才傲物、放浪形骸,因其所作看轻科举,引得官家大发雷霆,只允许他五十岁以后再考。
要知道古人寿命,平均下来也就三、西十岁。五十岁,都能西世同堂了,所以这意味着杨无端前途渺茫。
杨无端遭此打击,更是一蹶不振,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了。其晚年一贫如洗,好在其生前与歌妓们交情深厚,最终由歌妓们凑钱安葬,甚至争相在他坟前痛哭流涕。
苏远顺着孙志高发呆的视线,语带调侃说:“伯瑾,你若是表明身份,我相信那些歌妓们也会趋之若鹜的。说不定,今天还能吃一顿白食。”
“算了吧。前车之鉴,我等当谨言慎行。入内吧,我都饿了。”
苏远闻言,从善如流。几人亦步亦趋的来到楼上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