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强一觉睡到了申时,在被窝里伸了懒腰,他准备起床。这午觉睡的时间长了,晚上看来得迟些睡了。
“母亲你怎么在这?”孙志高起床看到母亲正站在窗前眺望着外面的风景。
孙母听到儿子的话语,扭头说道:“这酒楼的上房太好了。儿子你不在我身边,我有些不适应,所以我就过来了。”
孙志高一想也是,别看母亲在村里咋咋呼呼的,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女人。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除了自已,在没有一个熟悉的人,心里有所胆怯也是人之常情。
“儿子你快来看,这街道上真好看。”孙母看儿子穿戴好了,于是摆手招呼。
孙志高走到母亲身边往外查看,眼下天色渐晚、华灯初上,商铺门前的广告灯箱炫彩夺目,映照的街面上灯火阑珊。
路上的行人依然是络绎不绝,由此可见商业活动之繁荣昌盛。本朝取消了宵禁,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古代灯烛的亮度自然比不得现代电灯的明亮,但在烛光照射的若隐若现之间又增加了一丝意境。唐代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就很符合此时的盛况。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还是县城热闹,村里这时早就漆黑一片了,大家吃完饭就早早睡觉了。”孙母看着下面逛夜市的人们,嘴里感叹着。
别说古代了,就是生产力发达的现代也是如此。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农村就寂静无声了。
孙志高更喜欢农村的风光,他渴望田园生活。尤其是盛夏时节,夜晚清风徐徐、波澜不惊。他躺在摇椅上撸猫逗狗,天地间只有蝉鸣声和漫天星辰。
当然这种生活需要一定物质的基础,孙志高眼下正为此努力着。
“小师弟你个小懒猪,这太阳都落山了——恩,伯母好。”母子二人听到推门声回过头来,只见二师兄许秉文推门而入,嘴上还在吐槽孙志高。
看到孙母也在,二师兄连忙上前行礼问好。
“好孩子请起,你们师兄弟多日未见好好聊聊。”孙母说完就回到了自已房间,把空间留给儿子和许秉文。
等孙母走后,二师兄又恢复了之前的模样。孙志高在村里的时候也经常和两位师兄来往书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除了名分以外,还得靠相处,这都是自已的人脉啊。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孙志高得经营好与师兄们的关系,而且两位师兄确实对他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年经常给他寄最新的学习资料,让孙志高在穷乡僻壤处也能实时跟进。
“二师兄,这次又要麻烦你了。这些年你帮助我太多太多了,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孙志高说完,对着二师兄郑重行礼。
廪生担保费用市场价在2两到5两银子之间,孙志高知道二师兄肯定不会收自已钱的。自已不仅让二师兄少了一笔收入,明天还得麻烦人家,所以他挺不好意思的。
“小师弟言重了,咱们是同门师兄弟。正所谓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师父说你是咱们三人里面天赋最高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大师兄当年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至今为此耿耿于怀。”
“我的水平还不及大师兄呢,所以大家对你的期望很深,咱们宥阳县距离上次出探花已经很久了,不能让隔壁县后者居上了。”二师兄说完后长叹一声,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啊。
宥阳县的学子们和隔壁华明县的学子们不对付,两县的学子总想压对方一头。自古文人相轻,更何况这里面还加入了地图炮。
宥阳县的高光时刻就是盛家的探花郎,可惜这位天不假年,没等他成长起来就离世了。
两县争的不仅仅只是虚名,这里面还有实打实的利益。一个县城的底蕴就是走出多少人才,等之后这些人才成长起来又会反哺家乡。况且地方官一项重要的政绩就是教化,管辖之地中功名的读书人多,地方官也能进步呀。
没等孙志高谦虚了,二师兄就催他出门。两人来往这么长时间了,二师兄还不知道师弟的为人嘛。明明是年龄最小的,但做人做事少年老成、考虑周到。
“时间差不多了,逸思今天晚上要给你接风洗尘,眼下人都来的差不多了,就缺你这正主出场了。”两人出房间请孙母一同前去,孙家母子跟着二师兄走向了酒楼三层。
随着二师兄推门,屋内吵吵嚷嚷的声音传入耳中,这房间隔音效果不错。
孙志高跟在母亲身后最后一个进入,屋内的人见到母子二人纷纷问好。母亲对有些人不认识,孙志高就代为介绍并行礼问候。
室内大人小孩加起来够十几人。师父的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子辈都到齐了。剩下的就是二师兄以及其家眷,孙志高还是第一次见到师兄的妻子。
二师兄的妻子身材长相透露出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二师兄当年取得秀才功名后,有许多商贾小地主就瞄准了他。这算是一种提前投资,还有人榜下捉婿呢。
二师兄在这里面挑中了现在的妻子,二人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日子过的也是很美满的。两人育有两个孩子,长女今天带来了,长子太小就留在了家中。
孙志高给嫂子行礼,嫂子虚扶一把说道:“早就听官人说,师弟一表人才、才华斐然,今日一见果然无虚言。”
“都是师兄厚爱,这是大侄女吧,怪不得师兄时常和我夸赞呢。果然是天生丽质、仪态万千,后者还是嫂子教的好。”孙志高揉着小姑娘的头发,笑眯眯的说道。
这直接夸嫂子有些不合适,还不如夸她女儿呢。果然嫂子听到了孙志高的夸奖后,笑得眉眼弯弯。
孙志高把提前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小姑娘和其余几个孩子,这下把孩子们高兴坏了。孙志高送的是小手办,其形象为前世冰墩墩的模样,这是小孩子无法拒绝的礼物。
众人寒暄着也熟悉了起来,孙母也变得自然多了。逸思师兄看人都到齐了,于是吩咐人上酒上菜。
这个时候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看菜”。即提前将做好的样品菜摆放上桌,让客人知道菜品样式,但这些看菜却不能直接食用,需得酒过三巡以后才会上正菜。
开始上的是“细菜”,也就是开胃小菜,还有环饼、枣塔、果子之类的零嘴。之后就是按顺序上猪、羊、鸡、鹅、兔等肉食,有些颇多讲究。
孙志高这些年除了看学习资料,其它杂书也涉猎广泛,所以了解了许多古代知识,就是为了避免以后不懂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