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系统之困

凌晨西点的群租房里,陈默的手机在枕边震动,屏幕亮起的蓝光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平台又给他派了一个“幽灵订单”——系统显示商家距离客户只有800米,配送时间却只有15分钟。他盯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倒计时,心脏跟着加速,抓起外套就往楼下冲。电动车的轮胎碾过积水,溅起的水花在路灯下碎成细小的银珠,可他顾不上躲避,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超时。

这己经不是陈默第一次被平台算法折腾得团团转了。自从熬过新手期,他的接单量翻了一倍,可到手的钱却没见多。有次系统同时给他派了三个方向完全相反的订单,导航像喝醉了酒似的乱指路,他在车流里来回穿梭,闯了两个红灯,最后还是超时送达,不仅没拿到配送费,还被倒扣了500块。那笔钱,够母亲在老家医院买半个月的降压药。

“这破系统就是把咱们当牲口使!”在骑手休息室里,陈默把手机摔在桌上,屏幕上赫然是又一个不合理的配送路线。老张头嘬着烟,烟灰抖落在油腻的工作服上:“忍忍吧,我干了五年,早就摸清它的脾气了。你看这订单,要是显示‘优质客户’,多半是要爬二十多层楼梯;标着‘高奖励’的,准得穿过三个堵点。”

张大海蹲在墙角给电动车充电,闻言抬起头:“小陈,你别太较真。这算法就像个黑心老板,咱们越反抗,它越折腾。上个月老李想投诉,结果连着三天只派郊区的单子,油钱都赚不回来。”但陈默咽不下这口气,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最近一个月的订单数据:平均配送距离比规则写的多出3公里,70%的差评都是因为系统规划的路线有问题。

最让他崩溃的是“微笑行动”抽查。有次他正骑着车在暴雨里狂奔,手机突然弹出人脸识别提示,要求他在3分钟内完成自拍认证。陈默被迫把车停在马路边,雨水糊住了镜头,他试了七八次都没通过。等好不容易完成认证,订单己经超时,系统还罚了他100块。“这哪是送外卖,分明是给算法当奴隶!”他在骑手群里怒吼,却只换来零星几个点赞,更多人选择沉默。

一天深夜,陈默给一家高档写字楼送餐。客户在28楼,电梯却因为检修停运。他背着三十多份餐食爬楼梯,爬到15楼时眼前一黑,整个人摔在台阶上。保温箱滚到拐角,汤汁洒了一地。等他浑身狼狈地把餐送到客户手里,对方皱着眉首接给了差评。平台的扣款通知随之而来,而这次扣的钱,足够他在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最近他总觉得胸口发闷,爬楼梯时喘不过气。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陈默找到陆远时,程序员正坐在轮椅上调试代码。房间里堆满了药瓶,显示器的蓝光映着他苍白的脸。听陈默说完遭遇,陆远推了推眼镜:“算法不是铁板一块,它也有漏洞。你把这些订单数据导出来,我帮你分析分析。”

两人花了整整一周时间,终于发现了平台算法的“猫腻”。系统会根据骑手的接单活跃度分配订单:越是拼命接单的人,越容易接到远距离、高难度的单子;而那些准时率低的骑手,会被持续派“惩罚订单”,陷入恶性循环。更过分的是,所谓的“智能调度”根本不考虑实际路况,经常把骑手往堵车的路段送。“他们这是故意制造焦虑,让咱们不得不一首跑。”陆远敲着键盘,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冰冷的獠牙。

陈默把这些发现发到骑手群里,没想到引来的不是支持,而是嘲讽。“别瞎折腾了,你以为能斗得过平台?”“老老实实干活,少说话多赚钱。”甚至有人怀疑他想当“出头鸟”,是为了博眼球。只有张大海默默给他发了条消息:“我信你,但咱们得小心,平台的监控比你想的更可怕。”

现实很快验证了张大海的话。第二天,陈默的接单量骤减,原本能接到的优质订单全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偏远郊区的单子,配送费低得可怜。他给平台客服打电话,得到的永远是机械的回复:“系统派单是根据综合数据,请您继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深夜的街头,陈默停在跨海大桥下。海风裹着咸腥味扑面而来,远处的城市灯火辉煌,却没有一盏属于他。手机又响了,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他慌忙整理了一下头发,接通后露出笑容:“妈,我在吃饭呢,今天赚了不少。”屏幕里,母亲咳嗽着说:“别太累,不行就回来……”挂断电话,陈默看着手机里的余额,距离给母亲凑够下个疗程的医药费,还差整整一万二。

“不能就这么认输。”他抹了把脸,重新启动电动车。路过陆远家楼下时,窗户里的灯光还亮着,那个坐在轮椅上的程序员,或许正在编写对抗算法的代码。陈默握紧车把,车轮碾过满地星光,他知道,这场和算法的战争,才刚刚开始。